2023-07-25 19:31发布
波澜起伏,精彩无比,这是二刷之后我总体的感觉。我甚至大致翻阅了一下我一刷这本书之后的第一篇读后感,意犹未尽,意犹未尽……首先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呈现,
波澜起伏,精彩无比,这是二刷之后我总体的感觉。
我甚至大致翻阅了一下我一刷这本书之后的第一篇读后感,意犹未尽,意犹未尽……
首先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呈现,作为量子物理研究的科普书籍,带我们打开了量子世界的大门。
心情虽然激动,但思绪却很多,不知道从哪说起。
关于这本书,更准确地说关于这本书所表达的东西,我有太多想说的了。想到哪说到哪,先引用书中一段文字开始吧——
“时间是1982年,暮夏和初秋之交。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时尚之都巴黎,人们似乎已经在忙着揣摩今年的秋冬季将会流行什么样式的时装。在酒吧里,体育迷们还在为国家队魂断西班牙世界杯而扼腕不已。那一年,在普拉蒂尼率领下的,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强的那届国家队显示出了惊人的实力,却终于在半决赛中点球败给了西德人。高贵的绅士们在沙龙里畅谈天下大势,议论着老冤家英国人是如何在马岛把阿根廷摆布得服服帖帖的。在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一如既往地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塞纳河缓缓流过市中心,倒映着艾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的影子,也倒映出路边风琴手们的清澈眼神。只是,有多少人知道,在不远处的奥赛光学研究所,一对对奇妙的光子正从钙原子中被激发出来,冲向那些命运攸关的偏振器;我们的世界,正在接受一场终极的考验,向我们揭开它那隐藏在神秘面纱后面的真实面目呢?……”
看到这估计你一头雾水,你当然能感受到作者和我借这一段话是想重点表达最后那一个科学实验,可到底是什么实验?
是一个关于“贝尔不等式”的验证实验。
什么是“贝尔不等式”?
是一个只要我们这个世界同时满足“定域性”和“实在性”,就无法打破的铁律。
那么结果是什么?
实验结果是“贝尔不等式”被打破了。
那又怎样?
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必定不是同时满足“定域性”和“实在性”的。
……
好了,我的想表达的是,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正如前面那段话表达的一样,不太关心这个世界本质。关心的是激烈的体育对抗,是时尚的风向标,是政治军事……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的1982年大事记,甚至我整个意识里都不会有关于“贝尔不等式”任何东西。而现在,我却为这样一个足以撼动世界本质的“大事”在人们心中毫无存在感,感到一丝悲凉。
永远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会去追问“大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生命本质是什么?死亡与意识……在这一小撮人中,又只有极少极少的人为这些问题做出过真正贡献,他们是哲学家,宗教领袖,科学家。
能够一窥他们思想光辉的,感受他们伟大的途径,仅有阅读一条路了,我十分幸运通过这条途径与此发生了连接。
我无意重复书中的内容,但书中呈现的内容,或者说那些科学试验背后暗示的终极真理,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暴,看世界的眼光都为之一变。
上个世纪的百年岁月中,欧洲一帮物理学家们用科学的方式,经由量子力学,算是叩响了上帝房间的大门,人们感觉前所未有地接近终极真理了……然而随着一扇又一扇大门的打开,人们似乎越来越迷惑。
最开始的对“光”的波、粒之争,到后来的电子干涉试验,到慢慢接受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是“一份一份”的,是“量子化”的,这对于长期生活在“模拟”世界的我们来说,是第一份洗礼和思想的翻新,让我开始怀疑日常所感、所受、所听、所见,都不是你认为的那样。
我们能够理解世间万物都类似于“搭积木”一样被组装起来的,古希腊时代开始人们就提出了“原子”的概念,直到上个世纪才有了原子真正的科学图像。然后是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夸克,胶子……虽然最终是什么,尚不得知,但终归没能跳出思维的框架。
但如果说我们所感受的能量,力,热,光,电都是离散的,量子化的,都是被一个叫“普朗克常数”为基本最小单位所描述的东西,就让我们觉得难以接受了,因为我们总想问为什么不可分了?更小的划分怎么就被限制了?我不禁有一种深深的“限制感”和“被设计感”。
再到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通人的时空观被彻底颠覆,我们这个世间所谓“时间”,“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幻觉,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我知道上述两句话你不甚理解,其实我也是费了很多力气,阅读了很多类似的书籍,才算是模模糊糊有点理解。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当你看待时空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你看待日常吃喝拉撒,爱恨情仇的眼光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试想一下爱情里的那些“奔赴千里的相会”,实际上也是时间之河中的一种摆渡?
试想一下我们时常回想的“金 {MOD}童年”,“美好过去”,于这个时空的我们来说是记忆,是过去,是不可再次触摸。比如说我的“金 {MOD}童年”大概是20-30年前,而此时距地球20-30光年的某处空间中,我的“金 {MOD}童年”正在上演。在更远的空间,我的“金 {MOD}童年”,我的历史,还是一种未来……
再到后来,科学观察到量子的概率性,不确定性,电子云,波函数,概率坍缩,量子纠缠等一系列事实,让人不得不惊讶地接受我们这个世界的基础是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是充满神奇的……
电子(量子)不再是一个我们能理解的实体粒子,而是如“云”般弥漫的概率,会突然“坍缩”到一个点,会突然失去实体,如波一样四散开来,中国人最早接受这种世界观恐怕是如《西游记》这种神话吧,可如今此般“法术”来到现实中,哦不对,是现实中其实一直在上演,每时每刻都在不停上演,你会不会突然觉得,恍如隔世,分不清到底那个是神话世界哪个是现实?
历史上著名的“双缝干涉试验”,“惠勒延迟选择试验”,再一次打破了人们想象的天花板。电子的行为竟然受到人们意识的干扰?电子如何感受到人的意识?慢着,此处说的人的意识到底是什么?
惠勒延迟选择试验充分说明电子的行为是可以根据“结果”去改变“历史”,改变“原因”的,天啊,人类理性赖以存在的“因果关系”到哪去了?“因果关系”可颠倒吗?从来都是对原因的选择,造成不同的结果,哪有对结果的选择,造成不同的原因?闻所未闻,绝不可能!可现实就是被试验结果活生生打了脸,至少在微观世界,在量子世界,因果是可逆的,因果之间的联系也是不确定的,随机的……嗯,简言之,就没有什么因果,所谓因果,只是我们人类自己便于理解臆想出来的东西罢了。试想一下,如果你连“因果关系”的观念都被冲击了,你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呢?你会觉得它是有序而复杂的,但底层的因果规律却是不存在的,搞什么鬼?英国哲学家休谟早就这么说了,只不过哲学家的话大都被当成疯话,谁又关心呢?
读到此处,或者说了解我们这个世界到这个地步,我脑海中有一种深深的感触,一种摸到边缘的感触,这是一种你永远无法超越和理解的边缘。当然既然有边缘,那么大概率就有着“被设计”,“被观察”,“被限制“的可能。
试想一下这个场景,在广阔无际的草原上,全是羊在吃草,突然有几只羊走到了圈养的栅栏边,每当羊想去触摸栅栏上的铁丝时,都会被莫名的电流击打,羊百思不得其解,羊终其一生也不会明白电网的概念和原理的,羊回头,它的绝大多数同伴对此都不关心也不理解,低头吃草就好了啊,世世代代都是这样……
再分享一个传说中的故事: 哈雷是牛顿的好友,就是“哈雷彗星“那个哈雷,他本是无神论者。有一次,牛顿造了一个太阳系模型,中央是一个镀金的太阳,四周各大行星各照各的位置排列整齐,一拉曲柄,各星球立即按照自己的轨道和谐的转动,形象非常的美妙。有一天,哈雷来访,看到这个模型,玩弄了好久,惊叹不已,立刻问这是谁造的。牛顿回答说,这个模型没有人设计和制造,只不过是偶然间各种材料凑巧碰在一起而形成的。哈雷说,无论如何必定有人造它,并且是位天才。
这时牛顿拍着哈雷肩膀说:“这个模型虽然精巧,但比起真正太阳系,实在算不上什么;你尚且相信一定有人制造它,难道比这个模型精巧亿万倍的太阳系,岂不是应该有全能的神,用高度智慧创造出来的吗?”
上面故事可不是劝你信仰神,而是告诉你应该坚信宇宙的奇妙绝不是偶然。
最终章,人类开启了“贝尔不等式”的验证试验,也就是文章开篇提到的1982年那个试验,从那以后,人们进行了很多次更加完善的试验,所有试验结果都最终无情的打破了“贝尔不等式”,这充分说明我们要在世界的“定域性”和“实在性”中选其一,不能全占,意味着我们理解的经典,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
什么是“定域性”?抛开复杂,严谨的科学定义,简单说即我们这个世界无法“瞬间”完成任何一个事情,或者说世间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无法突破光速上限,再形象一点,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般瞬间移动是不可能的。那什么又是“实在性”?简单说,即存在一个完全脱离自我的客观世界,你与你生活其中、感受其中、测量其中的世界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是独立互不依赖的。
上述两点一直是人们普遍认为和接受的,并觉得理所应当如此的,任何一点都是毋庸置疑的,一旦突破都是无法想象和接受的,正是有这两点保证,才是我们认为和理解的所谓“经典客观世界”。
但是这一切,被“贝尔不等式”试验无情地击碎了,从1982年第一次试验结果到今天,无数次的试验结果都在向我们宣告,我们这个世界不可能同时具备“定域性”和“实在性”,呵,what a wonderful world。
最后,致敬上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们,他们是少数几个走到了栅栏边的羊,虽然他们各自对这个世界抱有坚定信念,但很遗憾,现在看来,理性和现实无法兼顾。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是坚定的理性客观派领袖,不接受我们这个世界是随机不确定的,现在看来他错了!)
波尔说: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干什么!(波尔是哥本哈根派解释的领袖,他认为不确定性是量子的基本属性,我们应该接受这种不可知论和不完备的世界,现在看来他们对了!)
两位都做古以后,他们的后辈,也是在中国非常出名的物理学家,《时间简史》作者,霍金说了更加让人绝望的话:上帝不仅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了人类看不的地方。(此处他指宇宙物质和信息在黑洞中的不可逆,人类永远无法获取被黑洞吞噬的信息)
最最后,纸质版书一直在书架,想要更多了解这个神奇的世界,你们可阅读,祝读书愉快。
最多设置5个标签!
波澜起伏,精彩无比,这是二刷之后我总体的感觉。
我甚至大致翻阅了一下我一刷这本书之后的第一篇读后感,意犹未尽,意犹未尽……
首先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呈现,作为量子物理研究的科普书籍,带我们打开了量子世界的大门。
心情虽然激动,但思绪却很多,不知道从哪说起。
关于这本书,更准确地说关于这本书所表达的东西,我有太多想说的了。想到哪说到哪,先引用书中一段文字开始吧——
“时间是1982年,暮夏和初秋之交。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时尚之都巴黎,人们似乎已经在忙着揣摩今年的秋冬季将会流行什么样式的时装。在酒吧里,体育迷们还在为国家队魂断西班牙世界杯而扼腕不已。那一年,在普拉蒂尼率领下的,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强的那届国家队显示出了惊人的实力,却终于在半决赛中点球败给了西德人。高贵的绅士们在沙龙里畅谈天下大势,议论着老冤家英国人是如何在马岛把阿根廷摆布得服服帖帖的。在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一如既往地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塞纳河缓缓流过市中心,倒映着艾菲尔铁塔和巴黎圣母院的影子,也倒映出路边风琴手们的清澈眼神。只是,有多少人知道,在不远处的奥赛光学研究所,一对对奇妙的光子正从钙原子中被激发出来,冲向那些命运攸关的偏振器;我们的世界,正在接受一场终极的考验,向我们揭开它那隐藏在神秘面纱后面的真实面目呢?……”
看到这估计你一头雾水,你当然能感受到作者和我借这一段话是想重点表达最后那一个科学实验,可到底是什么实验?
是一个关于“贝尔不等式”的验证实验。
什么是“贝尔不等式”?
是一个只要我们这个世界同时满足“定域性”和“实在性”,就无法打破的铁律。
那么结果是什么?
实验结果是“贝尔不等式”被打破了。
那又怎样?
说明我们这个世界必定不是同时满足“定域性”和“实在性”的。
那又怎样?
……
好了,我的想表达的是,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正如前面那段话表达的一样,不太关心这个世界本质。关心的是激烈的体育对抗,是时尚的风向标,是政治军事……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的1982年大事记,甚至我整个意识里都不会有关于“贝尔不等式”任何东西。而现在,我却为这样一个足以撼动世界本质的“大事”在人们心中毫无存在感,感到一丝悲凉。
永远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会去追问“大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生命本质是什么?死亡与意识……在这一小撮人中,又只有极少极少的人为这些问题做出过真正贡献,他们是哲学家,宗教领袖,科学家。
能够一窥他们思想光辉的,感受他们伟大的途径,仅有阅读一条路了,我十分幸运通过这条途径与此发生了连接。
我无意重复书中的内容,但书中呈现的内容,或者说那些科学试验背后暗示的终极真理,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风暴,看世界的眼光都为之一变。
上个世纪的百年岁月中,欧洲一帮物理学家们用科学的方式,经由量子力学,算是叩响了上帝房间的大门,人们感觉前所未有地接近终极真理了……然而随着一扇又一扇大门的打开,人们似乎越来越迷惑。
最开始的对“光”的波、粒之争,到后来的电子干涉试验,到慢慢接受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是“一份一份”的,是“量子化”的,这对于长期生活在“模拟”世界的我们来说,是第一份洗礼和思想的翻新,让我开始怀疑日常所感、所受、所听、所见,都不是你认为的那样。
我们能够理解世间万物都类似于“搭积木”一样被组装起来的,古希腊时代开始人们就提出了“原子”的概念,直到上个世纪才有了原子真正的科学图像。然后是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夸克,胶子……虽然最终是什么,尚不得知,但终归没能跳出思维的框架。
但如果说我们所感受的能量,力,热,光,电都是离散的,量子化的,都是被一个叫“普朗克常数”为基本最小单位所描述的东西,就让我们觉得难以接受了,因为我们总想问为什么不可分了?更小的划分怎么就被限制了?我不禁有一种深深的“限制感”和“被设计感”。
再到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通人的时空观被彻底颠覆,我们这个世间所谓“时间”,“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幻觉,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我知道上述两句话你不甚理解,其实我也是费了很多力气,阅读了很多类似的书籍,才算是模模糊糊有点理解。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当你看待时空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你看待日常吃喝拉撒,爱恨情仇的眼光会发生什么变化吗?
试想一下爱情里的那些“奔赴千里的相会”,实际上也是时间之河中的一种摆渡?
试想一下我们时常回想的“金 {MOD}童年”,“美好过去”,于这个时空的我们来说是记忆,是过去,是不可再次触摸。比如说我的“金 {MOD}童年”大概是20-30年前,而此时距地球20-30光年的某处空间中,我的“金 {MOD}童年”正在上演。在更远的空间,我的“金 {MOD}童年”,我的历史,还是一种未来……
再到后来,科学观察到量子的概率性,不确定性,电子云,波函数,概率坍缩,量子纠缠等一系列事实,让人不得不惊讶地接受我们这个世界的基础是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是充满神奇的……
电子(量子)不再是一个我们能理解的实体粒子,而是如“云”般弥漫的概率,会突然“坍缩”到一个点,会突然失去实体,如波一样四散开来,中国人最早接受这种世界观恐怕是如《西游记》这种神话吧,可如今此般“法术”来到现实中,哦不对,是现实中其实一直在上演,每时每刻都在不停上演,你会不会突然觉得,恍如隔世,分不清到底那个是神话世界哪个是现实?
历史上著名的“双缝干涉试验”,“惠勒延迟选择试验”,再一次打破了人们想象的天花板。电子的行为竟然受到人们意识的干扰?电子如何感受到人的意识?慢着,此处说的人的意识到底是什么?
惠勒延迟选择试验充分说明电子的行为是可以根据“结果”去改变“历史”,改变“原因”的,天啊,人类理性赖以存在的“因果关系”到哪去了?“因果关系”可颠倒吗?从来都是对原因的选择,造成不同的结果,哪有对结果的选择,造成不同的原因?闻所未闻,绝不可能!可现实就是被试验结果活生生打了脸,至少在微观世界,在量子世界,因果是可逆的,因果之间的联系也是不确定的,随机的……嗯,简言之,就没有什么因果,所谓因果,只是我们人类自己便于理解臆想出来的东西罢了。试想一下,如果你连“因果关系”的观念都被冲击了,你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呢?你会觉得它是有序而复杂的,但底层的因果规律却是不存在的,搞什么鬼?英国哲学家休谟早就这么说了,只不过哲学家的话大都被当成疯话,谁又关心呢?
读到此处,或者说了解我们这个世界到这个地步,我脑海中有一种深深的感触,一种摸到边缘的感触,这是一种你永远无法超越和理解的边缘。当然既然有边缘,那么大概率就有着“被设计”,“被观察”,“被限制“的可能。
试想一下这个场景,在广阔无际的草原上,全是羊在吃草,突然有几只羊走到了圈养的栅栏边,每当羊想去触摸栅栏上的铁丝时,都会被莫名的电流击打,羊百思不得其解,羊终其一生也不会明白电网的概念和原理的,羊回头,它的绝大多数同伴对此都不关心也不理解,低头吃草就好了啊,世世代代都是这样……
再分享一个传说中的故事: 哈雷是牛顿的好友,就是“哈雷彗星“那个哈雷,他本是无神论者。有一次,牛顿造了一个太阳系模型,中央是一个镀金的太阳,四周各大行星各照各的位置排列整齐,一拉曲柄,各星球立即按照自己的轨道和谐的转动,形象非常的美妙。有一天,哈雷来访,看到这个模型,玩弄了好久,惊叹不已,立刻问这是谁造的。牛顿回答说,这个模型没有人设计和制造,只不过是偶然间各种材料凑巧碰在一起而形成的。哈雷说,无论如何必定有人造它,并且是位天才。
这时牛顿拍着哈雷肩膀说:“这个模型虽然精巧,但比起真正太阳系,实在算不上什么;你尚且相信一定有人制造它,难道比这个模型精巧亿万倍的太阳系,岂不是应该有全能的神,用高度智慧创造出来的吗?”
上面故事可不是劝你信仰神,而是告诉你应该坚信宇宙的奇妙绝不是偶然。
最终章,人类开启了“贝尔不等式”的验证试验,也就是文章开篇提到的1982年那个试验,从那以后,人们进行了很多次更加完善的试验,所有试验结果都最终无情的打破了“贝尔不等式”,这充分说明我们要在世界的“定域性”和“实在性”中选其一,不能全占,意味着我们理解的经典,客观世界是不存在的。
什么是“定域性”?抛开复杂,严谨的科学定义,简单说即我们这个世界无法“瞬间”完成任何一个事情,或者说世间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无法突破光速上限,再形象一点,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般瞬间移动是不可能的。那什么又是“实在性”?简单说,即存在一个完全脱离自我的客观世界,你与你生活其中、感受其中、测量其中的世界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是独立互不依赖的。
上述两点一直是人们普遍认为和接受的,并觉得理所应当如此的,任何一点都是毋庸置疑的,一旦突破都是无法想象和接受的,正是有这两点保证,才是我们认为和理解的所谓“经典客观世界”。
但是这一切,被“贝尔不等式”试验无情地击碎了,从1982年第一次试验结果到今天,无数次的试验结果都在向我们宣告,我们这个世界不可能同时具备“定域性”和“实在性”,呵,what a wonderful world。
最后,致敬上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们,他们是少数几个走到了栅栏边的羊,虽然他们各自对这个世界抱有坚定信念,但很遗憾,现在看来,理性和现实无法兼顾。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是坚定的理性客观派领袖,不接受我们这个世界是随机不确定的,现在看来他错了!)
波尔说: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干什么!(波尔是哥本哈根派解释的领袖,他认为不确定性是量子的基本属性,我们应该接受这种不可知论和不完备的世界,现在看来他们对了!)
两位都做古以后,他们的后辈,也是在中国非常出名的物理学家,《时间简史》作者,霍金说了更加让人绝望的话:上帝不仅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了人类看不的地方。(此处他指宇宙物质和信息在黑洞中的不可逆,人类永远无法获取被黑洞吞噬的信息)
最最后,纸质版书一直在书架,想要更多了解这个神奇的世界,你们可阅读,祝读书愉快。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