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5 19:50发布
文|蛇眼财经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各行各业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于是无论是最新崛起的新势力企业,抑或是跨界而来的科技公司,都想要抢滩新能源汽车
文|蛇眼财经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各行各业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于是无论是最新崛起的新势力企业,抑或是跨界而来的科技公司,都想要抢滩新能源汽车赛道,问鼎这个万亿级市场。
而随着早期头部玩家“蔚小理”相继二次上市,并在资本市场获得了极高的估值,作为曾经“新势力四小龙”的威马汽车,也不甘于继续困顿二线,开始寻求“上岸”,想要通过上市迈向新台阶、谋求新发展。
自新势力第二梯队的零跑汽车,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之后,同赛道的威马汽车也“火急火燎”地出现在了港交所新一批IPO申请的名单上。虽然用不到5万台的年度交付量去敲响港交所大门略显仓促,但作为最早踏入新能源赛道的新势力之一,威马汽车选择在此时IPO,
也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一线新能源汽车的高销量给了资本市场以积极信号,这在客观上也给威马汽车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据悉,2022年5月“理小蔚”月度销售相继破万,其交付量分别达到了11496辆、10125辆、7024辆,同比均增长了165.9%、78.0%、4.7%。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旺盛需求仍在继续延续,处在造车新势力领先位置并一直被行业内外寄予厚望的威马汽车,自然也被资本市场看好。
其次,相较于跨界而来的“门外汉”,资本市场更愿意为威马汽车这样“专业”的新势力车企买单。作为第一批诞生的元老级新势力车企之一,威马汽车在造车前就集齐了能源、汽车零部件、整车公司、软件等汽车制造企业所需要的所有经验和资源,是造车新势力中罕见的“正规军”,并且其先后经历了12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350亿元,展现了其在创投机构中的宠儿地位。基于这样的实力与潜力,让外界对威马汽车进入公开市场抱以积极态度。
最后,与之前内部人事动荡、组织架构混乱相比,现在的威马汽车团队更稳固、架构更成熟,这为其上市提供了有力保障。管理层的调动向来影响着品牌的战略规划和工作执行,然而自2020年以来,威马汽车高层相继离职,组织动荡不断,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上市进度。随着其对组织架构的不断调整,威马汽车的整体股东结构不仅愈发完善,其管理团队也是汇聚“行业精英”,而成熟稳固的管理团队自然也更容易让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最为重要的是,持续亏损的威马汽车,迫切需要上市“输血”缓解自身资金压力。高投入、重资产的属性,让新能源汽车“烧钱”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因此威马汽车对于资金的迫切并不难想象。另外和大多造车新势力一样,在没有达到足够大的规模和足够多的销量之前,威马汽车也是连年亏损,“找钱”更是迫在眉睫。而上市则可以助其吸纳更多资金,实现快速“回血”。
众所周知,一家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与这家企业的实力息息相关。而从威马汽车远高于IPO前“蔚小理”的融资数额不难看出,威马汽车造车的多重实力还是得到了外部市场认可的。
一是,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威马汽车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因此无论是在三电系统、底盘、安全、NVH、电子电器,还是车身内外装饰、自动驾驶、智能系统等方面,威马汽车都拥有着高品质的产品实力。同时,威马汽车在智能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自主科研,有助于其加速实现商业化落地;而对品控的严格把握,也让其可以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稳定出 {MOD}的智能出行体验。
二是,深耕主流市场。威马汽车长期专注于15—25万元的中端主流市场,这一差异化优势和先发优势也能为其后续竞争带来加成。据IHS Markit调研显示,到2030年,15—25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主流市场将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基于此,全系均处于该售价区间的威马汽车在不久之后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并且即便小鹏、蔚来、理想、哪吒、零跑等品牌都在向主流市场发力,到时早已在主流市场深耕的威马汽车,也将会是“主场作战”,会具有更大优势。
三是,大力扩容新品。威马汽车在全力布局SUV车型的同时,也未忽视轿车板块,而产品矩阵的不断扩大,也对其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大有裨益。威马汽车虽然一直在布局SUV车型,但据其招股书显示,威马汽车计划今年下半年推出旗舰轿车M7,并将在2023年推出基于Caesar平台的全新SUV、轿车及MPV车型。
灼识咨询也透露,在M7上线后,威马汽车将成为2018年至2022年期间国内所有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中推出电动汽车车型数目最多的公司。而产品趋向多元化的威马汽车,也将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拥有更多的竞争资本。
从融资能力到产品布局,威马汽车无一不在向资本市场展示着自身的实力,可以说如今的威马汽车进军港股已经是“万事俱备”。值得注意的是,威马汽车的上市申请现在还在推进之中,而且就算其顺利登陆港股也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反而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
威马汽车自成立起就将目标锁定在15万元—30万元价格区间,在这一区间内,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并无产品,小鹏汽车也仅有一款车型,而在威马汽车的四款产品中,符合上述限定的就有三款。显然,威马汽车想要通过价格差异,打造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众产品”,以性价比换取高销量。
只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的成本常年居高不下,因此威马汽车的性价比之路暂时很难走通。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威马汽车付给电池供应商的采购费用高达17亿元,超过其全年营收的30%。而在如此高昂的成本之下,均价仅有10万元的威马汽车,势必会面临巨额亏损。显然,在当前电池价格的主动权依然握在中上游公司的手里,新能源汽车很难在平价市场普及。
低价市场的困局显而易见,于是在其他玩家陆续将自身的价格空间扩大后,威马汽车也开始向上突围,企图通过推出售价更高的产品来实现盈利。据招股书显示,威马汽车即将推出的旗舰轿车M7,就承接了诸多新技术框架,属于高端化产品。
不过,高端产品需要技术支持,而对于研发投入较低的威马汽车来说,想要布局高端也有一定难度。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间,威马汽车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9.81亿元;截至2021年底,其研发人员为1141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28.9%。反观“蔚小理”,2021年研发投入分别为45.92亿元、41.14亿元和32.90亿元,研发人员分别达到4809名、5217名及3415名。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团队规模,威马汽车都与“蔚小理”存在明显差距。
显而易见,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市场,威马汽车想要突围都不容易。低端市场目前虽是一片蓝海,但虎视眈眈的人也有很多,比如理想汽车就曾明确表示,公司的产品定位将在15万元-50万元区间;同样,蔚来的子品牌阿尔卑斯也将价格定在15万-30万元之间,企图分食威马汽车的蛋糕。不仅如此,理想汽车和蔚来汽车早已在高端市场深耕多年,没有经验和根基的威马汽车与之在高端市场竞争的赢面也不大。因此对于威马汽车来说,性价比与实用性很难兼顾。
事实上,无论是对谁而言,造车都是一件门槛极高的事情,这要求企业在产品、渠道、品牌、资金等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有太大的短板。而在越来越多选手入场的背景下,威马汽车即便成功IPO,想要从众多实力强硬的玩家中脱颖而出,也还需要在多个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一方面,产品力需持续提升。对于任何一家车企而言,想要在市场上赢得销量,守住优势地位,其旗下产品的实力尤为重要。而由于威马汽车连续多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其产品力较为薄弱,爆款产品并不多,这让其很难在新能源战场上争夺到优势地位。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威马汽车在其招股书中表示“对于上市后募集资金所得,将用于研发汽车开发平台及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
另一方面,品牌认知度要不断增强。基于软硬件产品力的不足,威马汽车在各个方面均落后于一线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因此失去了品牌优势,这又导致其销量继续下滑。而一旦进入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威马汽车的品牌标签就会越来越弱。如果威马汽车上市融资后能在产品、智能、渠道、研发、服务等方面同步加快运行,其品牌认识度和销量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销售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大多数选择线上和直营相结合这一销售模式的新能源车企不同,威马汽车依然选择的是与传统车企销售模式并无本质区别的加盟店方式。威马汽车虽然在全国各地有着很多的线下销售渠道,但由于经销方式的选择不佳,其销量并不理想。因此想要打破自身桎梏,威马汽车还需要选择更加合适高效的销售模式,以保障其交付量的有效增长。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行业突围没有捷径,早已上市的“蔚小理”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威马汽车虽然正在一步一步追赶,但零跑汽车、哪吒汽车等新能源玩家,上汽、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以及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巨头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国内新能源市场一场激烈的征伐已经不难预见,而无论是否通过上市拿到了更多的筹码,威马汽车背水一战已经是在所难免。
最多设置5个标签!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各行各业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于是无论是最新崛起的新势力企业,抑或是跨界而来的科技公司,都想要抢滩新能源汽车赛道,问鼎这个万亿级市场。
而随着早期头部玩家“蔚小理”相继二次上市,并在资本市场获得了极高的估值,作为曾经“新势力四小龙”的威马汽车,也不甘于继续困顿二线,开始寻求“上岸”,想要通过上市迈向新台阶、谋求新发展。
上市“开快车”
自新势力第二梯队的零跑汽车,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之后,同赛道的威马汽车也“火急火燎”地出现在了港交所新一批IPO申请的名单上。虽然用不到5万台的年度交付量去敲响港交所大门略显仓促,但作为最早踏入新能源赛道的新势力之一,威马汽车选择在此时IPO,
也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一线新能源汽车的高销量给了资本市场以积极信号,这在客观上也给威马汽车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据悉,2022年5月“理小蔚”月度销售相继破万,其交付量分别达到了11496辆、10125辆、7024辆,同比均增长了165.9%、78.0%、4.7%。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旺盛需求仍在继续延续,处在造车新势力领先位置并一直被行业内外寄予厚望的威马汽车,自然也被资本市场看好。
其次,相较于跨界而来的“门外汉”,资本市场更愿意为威马汽车这样“专业”的新势力车企买单。作为第一批诞生的元老级新势力车企之一,威马汽车在造车前就集齐了能源、汽车零部件、整车公司、软件等汽车制造企业所需要的所有经验和资源,是造车新势力中罕见的“正规军”,并且其先后经历了12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350亿元,展现了其在创投机构中的宠儿地位。基于这样的实力与潜力,让外界对威马汽车进入公开市场抱以积极态度。
最后,与之前内部人事动荡、组织架构混乱相比,现在的威马汽车团队更稳固、架构更成熟,这为其上市提供了有力保障。管理层的调动向来影响着品牌的战略规划和工作执行,然而自2020年以来,威马汽车高层相继离职,组织动荡不断,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上市进度。随着其对组织架构的不断调整,威马汽车的整体股东结构不仅愈发完善,其管理团队也是汇聚“行业精英”,而成熟稳固的管理团队自然也更容易让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最为重要的是,持续亏损的威马汽车,迫切需要上市“输血”缓解自身资金压力。高投入、重资产的属性,让新能源汽车“烧钱”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因此威马汽车对于资金的迫切并不难想象。另外和大多造车新势力一样,在没有达到足够大的规模和足够多的销量之前,威马汽车也是连年亏损,“找钱”更是迫在眉睫。而上市则可以助其吸纳更多资金,实现快速“回血”。
掘金“三板斧”
众所周知,一家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与这家企业的实力息息相关。而从威马汽车远高于IPO前“蔚小理”的融资数额不难看出,威马汽车造车的多重实力还是得到了外部市场认可的。
一是,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威马汽车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因此无论是在三电系统、底盘、安全、NVH、电子电器,还是车身内外装饰、自动驾驶、智能系统等方面,威马汽车都拥有着高品质的产品实力。同时,威马汽车在智能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自主科研,有助于其加速实现商业化落地;而对品控的严格把握,也让其可以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稳定出 {MOD}的智能出行体验。
二是,深耕主流市场。威马汽车长期专注于15—25万元的中端主流市场,这一差异化优势和先发优势也能为其后续竞争带来加成。据IHS Markit调研显示,到2030年,15—25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主流市场将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基于此,全系均处于该售价区间的威马汽车在不久之后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并且即便小鹏、蔚来、理想、哪吒、零跑等品牌都在向主流市场发力,到时早已在主流市场深耕的威马汽车,也将会是“主场作战”,会具有更大优势。
三是,大力扩容新品。威马汽车在全力布局SUV车型的同时,也未忽视轿车板块,而产品矩阵的不断扩大,也对其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大有裨益。威马汽车虽然一直在布局SUV车型,但据其招股书显示,威马汽车计划今年下半年推出旗舰轿车M7,并将在2023年推出基于Caesar平台的全新SUV、轿车及MPV车型。
灼识咨询也透露,在M7上线后,威马汽车将成为2018年至2022年期间国内所有纯电动汽车制造商中推出电动汽车车型数目最多的公司。而产品趋向多元化的威马汽车,也将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拥有更多的竞争资本。
“价”“质”难两全
从融资能力到产品布局,威马汽车无一不在向资本市场展示着自身的实力,可以说如今的威马汽车进军港股已经是“万事俱备”。值得注意的是,威马汽车的上市申请现在还在推进之中,而且就算其顺利登陆港股也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反而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
威马汽车自成立起就将目标锁定在15万元—30万元价格区间,在这一区间内,蔚来汽车和理想汽车并无产品,小鹏汽车也仅有一款车型,而在威马汽车的四款产品中,符合上述限定的就有三款。显然,威马汽车想要通过价格差异,打造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众产品”,以性价比换取高销量。
只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的成本常年居高不下,因此威马汽车的性价比之路暂时很难走通。据招股书显示,2021年威马汽车付给电池供应商的采购费用高达17亿元,超过其全年营收的30%。而在如此高昂的成本之下,均价仅有10万元的威马汽车,势必会面临巨额亏损。显然,在当前电池价格的主动权依然握在中上游公司的手里,新能源汽车很难在平价市场普及。
低价市场的困局显而易见,于是在其他玩家陆续将自身的价格空间扩大后,威马汽车也开始向上突围,企图通过推出售价更高的产品来实现盈利。据招股书显示,威马汽车即将推出的旗舰轿车M7,就承接了诸多新技术框架,属于高端化产品。
不过,高端产品需要技术支持,而对于研发投入较低的威马汽车来说,想要布局高端也有一定难度。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间,威马汽车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9.81亿元;截至2021年底,其研发人员为1141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28.9%。反观“蔚小理”,2021年研发投入分别为45.92亿元、41.14亿元和32.90亿元,研发人员分别达到4809名、5217名及3415名。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团队规模,威马汽车都与“蔚小理”存在明显差距。
显而易见,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市场,威马汽车想要突围都不容易。低端市场目前虽是一片蓝海,但虎视眈眈的人也有很多,比如理想汽车就曾明确表示,公司的产品定位将在15万元-50万元区间;同样,蔚来的子品牌阿尔卑斯也将价格定在15万-30万元之间,企图分食威马汽车的蛋糕。不仅如此,理想汽车和蔚来汽车早已在高端市场深耕多年,没有经验和根基的威马汽车与之在高端市场竞争的赢面也不大。因此对于威马汽车来说,性价比与实用性很难兼顾。
破局“在路上”
事实上,无论是对谁而言,造车都是一件门槛极高的事情,这要求企业在产品、渠道、品牌、资金等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有太大的短板。而在越来越多选手入场的背景下,威马汽车即便成功IPO,想要从众多实力强硬的玩家中脱颖而出,也还需要在多个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一方面,产品力需持续提升。对于任何一家车企而言,想要在市场上赢得销量,守住优势地位,其旗下产品的实力尤为重要。而由于威马汽车连续多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其产品力较为薄弱,爆款产品并不多,这让其很难在新能源战场上争夺到优势地位。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威马汽车在其招股书中表示“对于上市后募集资金所得,将用于研发汽车开发平台及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
另一方面,品牌认知度要不断增强。基于软硬件产品力的不足,威马汽车在各个方面均落后于一线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因此失去了品牌优势,这又导致其销量继续下滑。而一旦进入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威马汽车的品牌标签就会越来越弱。如果威马汽车上市融资后能在产品、智能、渠道、研发、服务等方面同步加快运行,其品牌认识度和销量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销售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大多数选择线上和直营相结合这一销售模式的新能源车企不同,威马汽车依然选择的是与传统车企销售模式并无本质区别的加盟店方式。威马汽车虽然在全国各地有着很多的线下销售渠道,但由于经销方式的选择不佳,其销量并不理想。因此想要打破自身桎梏,威马汽车还需要选择更加合适高效的销售模式,以保障其交付量的有效增长。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行业突围没有捷径,早已上市的“蔚小理”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威马汽车虽然正在一步一步追赶,但零跑汽车、哪吒汽车等新能源玩家,上汽、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以及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巨头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国内新能源市场一场激烈的征伐已经不难预见,而无论是否通过上市拿到了更多的筹码,威马汽车背水一战已经是在所难免。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