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更好的投资理财

2023-07-25 19:35发布

你为什么要有钱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有钱的商人来到一个小岛上度假,雇用了岛上的一个渔夫当导游。几天相处下来,商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买一艘新的渔

你为什么要有钱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有钱的商人来到一个小岛上度假,雇用了岛上的一个渔夫当导游。几天相处下来,商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买一艘新的渔
1条回答
2023-07-25 20:23 .采纳回答

你为什么要有钱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有钱的商人来到一个小岛上度假,雇用了岛上的一个渔夫当导游。几天相处下来,商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买一艘新的渔船,捕更多鱼、赚更多钱呢?”

渔夫不解地问:“然后呢?”

商人说:“然后你就可以用赚来的钱,买更多船,组建一支船队,捕更多鱼。”

渔夫继续问:“然后呢?”

商人回答:“然后你就可以开一个鱼工厂,把你的鱼做成罐头卖到全世界!”

渔夫还是问:“然后呢?”

商人说:“然后你就可以跟我一样,到这样的小岛上悠闲度假,享受生活了呀。”

渔夫回答:“可是我现在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了呀?”

大部分人听到的版本应该都是到这里结束,因此很多人会把这个故事的寓意理解为“钱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没必要为了钱过得太辛苦,而更应该活在当下、享受生活”。

但其实,这个故事的完整版还有一个结尾。

听完渔夫的回答,商人说:“虽然你很享受在这个岛上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只是我一年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也许很多人都会像这个渔夫一样,觉得对现在的收入很满意,也从没计划过这辈子要赚够多少钱、升到怎样的职位,觉得能慢慢涨薪、慢慢变富也很好,不必想方设法辛辛苦苦去追求更多的财富。但商人的话,才是这个故事真正想表达的,那就是,渔夫看似理想的生活,实际上是受限于一个圈子,并不拥有任何选择权。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岛上突然遭受自然灾害,岛上的游客很可能瞬间变为零,渔夫自然会失去他的收入。他一旦离开这座岛,收入也会立刻归零,因此他无法带自己的家人去周游世界,看不一样的风景,或是让他的小孩享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视野。看似过得“自由潇洒”的渔夫其实不具备任何承担风险的能力,也不拥有任何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选择的能力。

讲这个小故事,并不是想贩卖焦虑,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所追求的财富自由,并不是要拥有很多很多的钱或是成为像巴菲特一样的投资大神,而是通过财富自由,拿回自己人生的选择权。

如果不考虑钱,只谈梦想,可能很多人的回答是能到处旅游、环游世界;也有人会想做公益或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过得体面而洒脱。但现实却是,这些事情都需要钱做支撑。

渔夫自然无法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但商人可以。并不只是因为商人有钱,更重要的是,钱带给了他自由选择的权利。

没有钱,人就好像被一条绳子绑住了,身心都受到束缚,选择非常有限。只有当你成为这条绳子的掌控者时,你才能随心所欲,自由选择你想做的事。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需要想清楚自己的动力和目的是什么。你要想想,你努力存钱、学习投资理财,是为了什么?是想要无所顾忌地购买?是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有什么未完成的梦想?你心里有答案吗?

学习投资理财的目的,不过是为了两个字——自由。

希望可以得到全方位的自由,无论是思想上的、时间上的,还是人生的自由。最重要的,自由地成为想要的自己。当然,这份自由都是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的。

很多名人的成功故事都会描述他们以前有多痛苦,这些痛苦激发了他们的改变,让他们最后获得了成功。如果你想过更好的生活,可以尝试找出一些让自己很痛苦的点,或是尝试假想一些可能会让你感到痛苦的场景,去促使自己改变。

就像这个岛上的渔夫一样,想象一下如果自己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变动彻底打乱,你能做什么选择?

比如家人生病的时候,迫于经济压力,无法选择更好的药或是更优的治疗方式,你会不会感到痛苦?

又比如,假设你老公出轨,如果你没钱,即使指责丈夫,也可能被丈夫埋怨不赚钱养家还管这么多;想潇洒离去,却又没有独立开始新生活的经济能力,你会不会感到痛苦?

许多婚姻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离婚率持续增高……我并不是要你为离婚作打算,我的意思是,你必须面对现实,在经济上使自己强大起来,才能从容地应对任何事件。


“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发现确实如此。”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也曾指出:

为什么很多人勤劳却不富有?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金融知识和方法,更不会金融投资和理财。

如果没有钱,就无法逃离这样的痛苦。

生活中不可预料的意外太多,有钱,就多一个投资选择,多一分安全感。有时候没钱,就没有说“不”的底气。

就如同那句老话所说,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绝对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问题。

问你一个问题:你存有应对突发事件的钱吗?

这笔钱可以让你在紧急情况下解除燃眉之急,当你面对诱惑或者苛责时,可以尊重内心的选择,不被金钱胁迫去做违背自我意愿的事情。

因为只有勇敢对你不想要的生活说“不”,你才能慢慢离你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近。

因此,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着什么样的兴趣,理财都可以成为你坚实的后盾。

学会理财,可以让我们自由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不只是漫无目的地为生活而奔波。

现在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你要财富自由,想开始投资理财,是为了什么?你与金钱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赚钱背后,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你觉得要赚多少钱才算财富自由?

其实这些问题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答案。对钱的安全感,也和实际拥有的金钱数额没有必然联系,只和当下自己的人格与心境相关。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曾说:“走到人生某一阶段时,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爱钱的缘故,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我喜欢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他人的意见左右。”

追求财富自由,并不是要变得多么有钱,或是要穿金戴银、挥金如土。金钱更大的价值,是带给我们拒绝的勇气,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理财是一种生活态度



钱其实是一个工具,而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利用好了,就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实现理想的生活。要想让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选择权。而理财的本质,就是让我们把选择权拿回自己手上。

理财其实不仅仅是存钱和赚钱,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和驾驭金钱的能力。理财包含了债务管理、消费控制、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目标设定、职业规划、人生设计等诸多内容,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而不只是硬邦邦的致富工具。

理财,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待问题的能力。

你可以通过记账,清晰地知道自己每个月的收入和开支,为接下来的一年做好金钱规划。记账是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与优化的一种好习惯,是认真的、有计划的生活态度。

你也可以通过设定自己5年、10年的财务目标,例如买房、买车、给孩子准备教育基金等来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目标设定能把我们的需要转变为更明确的动机,使我们有动力朝着一定方向努力,并及时将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进行对照,从而进行调整和修正,直到实现目标。这也是一种认真的、有计划的人生态度。

你还可以从控制消费入手,降低消费频次,逐渐摆脱债务的困扰;或是通过设立专门的理财投资账户,开源节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都是理财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财不是把钱藏在床底,也不仅仅是把钱放进余额宝,理财是为了让钱生钱,更重要的是,明确自身的资金规划,保持健康的财务状况,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即使你现在一分钱存款都没有,即使你曾经是月光族,都没关系,因为理财和有多少钱并没有太大关系,你只需要从当下开启理财之路即可,从具体的理财方式领悟到背后的财富思维,再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理财观和生活观是息息相关的,财富自由的重点不是财富,而是通过财富换来身心的自由。也就是说,经由财富自由来实现生活自由。所以我们才说,理财是一种生活态度,理财就是理生活。

与其逃避金钱,不如和金钱成为伙伴,感受金钱的善意,借助金钱这个工具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让理财成为你的人生习惯和生活态度。



资产配置的黄金公式



标准普尔公司曾经调研了全球十万个资产稳定增长的家庭,并分析总结出他们的家庭理财方式,从而得到了标普家庭资产四象限图。这个四象限图,也在全球范围内被公认为最合理、最科学、最稳健的家庭资产配置方式。

标普四象限图将家庭资产分为四个账户,分别为日常开销账户、杠杆账户、投资收益账户和长期收益账户。这四个账户作用不同,资金的投资渠道也各不相同。只有拥有这四个账户,并且按照固定合理的比例进行分配,才能保证家庭资产长期、持续、稳健的增长。

第一个账户是日常开销账户。通俗地说,就是要花的钱。这个账户一般应该占到家庭资产的10%,账户金额应该是家庭3~6个月的生活费。

日常开销账户,一般就放在活期储蓄中就可以,随取随用,用来保障家庭的短期开销、日常生活等,平时我们吃喝玩乐、购物娱乐、美容旅游等都应该从这个账户中支出。

这个账户听上去很简单,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占家庭总资产的比例过高。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我们在日常开销账户中放了太多钱让自己花,导致没钱放到其他账户,也就更不用说投资的本金了。所以,这里又再次提到我们前面强调过的存款原则:一定要先存再花,而不是先花再存。

当你按照标普四象限的原则给自己的日常开销账户设一个10%的比例上限,就可以很好地控制这个账户里的金额,有效达到理智消费的目的。

第二个账户是杠杆账户。通俗地说,就是保命的钱。这个账户里的资金一般应该占到家庭总资产的20%,为的就是以小博大,专门解决突发的大额开支。

之所以叫杠杆,因为我们都知道杠杆就是起到以小博大的作用,而最典型的金融杠杆之一,就是保险。可能平时只需要每月交几百元,当小概率的意外事件真的发生时,便可以换取几十万元的赔偿金额。这个就是以小博大的概念:平时不占用太多钱,等需要用时,又有大笔的钱。

杠杆账户里的钱,一定要专款专用,保证在家庭成员出现意外事故、重大疾病时,有足够的钱来保命。

第三个账户是投资收益账户。通俗地说,就是生钱的钱,一般应该占家庭资产的30%。

我们前面说到投资要用闲钱,所谓的“闲钱”,就属于这个账户。因为是闲钱,所以可以去做有风险的投资创造高回报,包括股票、基金、房产、企业、数字货币……任何投资都可以。

这个账户同样也需要控制比例。有人觉得,反正除去日常开销和保险,我还剩挺多钱,不如都拿去投资吧——要知道,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因为第一年股票赚了钱,第二年就把整个家庭90%的钱都拿去投资买股票,风险可想而知。

第四个账户是长期收益账户。通俗地说,就是保本升值的钱,一般应该占到家庭总资产的40%。

这个账户虽然也叫“收益”,但和第三个账户不同。投资账户的目标是获得高收益,因此也可以承担相应的风险,但这个账户的重点在于“保本”,一定要先保证本金不能有任何损失,并且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所以追求的收益不一定高,但一定是长期稳定的。这个账户里的钱多半是短期内暂时不会用到,但长期来讲是有用的,例如家庭成员的养老金、子女的教育金、留给子女的钱等。

因为这个账户的钱都是长期要用到,所以每个月或每一年都要有固定的钱进入这个账户,才能积少成多;并且要和企业资产、贷款等隔离开,不能把这个账户的钱用于抵债。我们常听到很多人年轻时如何如何风光,老了却身无分文穷困潦倒,就是因为没有这个账户,没有做好长期的规划。

在家庭资产的配置中,最关键的点就是平衡。现在你可以审视一下自己的资产情况,如果一味地想着要靠投资获得收益、赚够生活费,把钱都投入股市或者房产,但忽略了准备保命的钱或者养老的钱,哪怕你赚得再多,你的资产配置都是不平衡、不科学的,也就是说你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

中国过去的15年中,房价的大幅上涨使得很多人形成了一个印象,就是房价只涨不跌,但是理性地想一想就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只涨不跌的东西,不管是股市、房市还是人生都是如此,物极必反。邻国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20世纪日本经济衰退的20年,很多城市的房价都跌了80%以上。那些高位买了房子的人,特别是大量使用银行按揭贷款的炒房客,不但让房子成了他们的负资产,还倒欠银行一大笔钱。想象一下,如果中国的房价也出现这么一次大跌呢?

现在的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资产配置问题就是房子太多了,金融资产太少了。所以积累原始资金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将占比过高的资产比例降低,腾出来的资金,配置到其他更重要的资产上去,按照科学的配比进行分配,始终要记得那句话:一定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什么是生钱资产,什么又是耗钱资产



生钱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比如能收租的房子、能产生收益的基金、能增值的企业股票、能带来版税的图书或音乐等,再比如你在网络上创作的能够产生价值的文章、视频、课程等,也都是生钱资产。而耗钱资产就是把钱从你口袋里拿走的东西,比如买来就开始贬值的新车、不停需要维护的名牌手袋,还有一张又一张的信用卡账单等。

同样都要消费,观察一下身边的穷人和富人,你会发现他们的现金流路径完全不同。穷人拿到收入后,就立刻用来消费,刷爆信用卡、清空购物车,购入大量“负债”;富人却不一样,他们拿到钱会先用来购买生钱资产,例如买基金、股票,或是购买将来能够升值的东西,再用所得资产产生的钱去进行犒赏自己的娱乐性消费。

网上流传一个公式:成功=智商+情商+财商。这里的财商,就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对于金钱的观念。



基金分类有哪些



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的方式,有对外公开募集和私人募集之分。根据募集方式不同,基金可以分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所谓公和私,其实指的就是对公和对私。对公即对公众开放,公开发行,所有人都可以投资,一般买入门槛很低,甚至一块钱就可以投了。“对公”也就是面向广大群众,所以它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口味,要满足大部分群体的投资能力。公募基金就像家常菜,特点就是更面向大众,大多数人能接受。

对私,即对私人发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买的。一般购买门槛都比较高,通常100万元起。私募就像私人会所里的私房菜,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的。但它的特点是更个性化,可以满足少数群体的预期。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基金绝大部分是公募基金,所以接下来的分类大多围绕公募基金展开。

我们已经知道了基金就是找专业人士帮我们投资,那买基金之前,我们肯定得思考一下,这笔钱到底用来投资了什么呢?

根据投资标的的不同,基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货币型基金

货币基金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端,其实很多人早就在买了。我们最常见的余额宝、微信钱包,市面上看到的“宝”类产品,绝大部分都是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的投资对象往往是期限小于1年的金融产品,包括商业存款、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等,甚至有的会包括一些短期国债、政府公债之类的。

看看刚才这段话里提到的关键词——银行、政府、短期、现金,是不是听上去就感觉很靠谱?

没错,货币基金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强、安全性高。这就好比划船出海,离海岸越远,遭遇风浪翻船的可能性越大,不确定性也就越多。反之,则更安全。货币基金收益一般都不高,打开余额宝看一下就知道,年化收益普遍都在3%左右,收益不算高,但胜在安稳。

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货币基金有“准储蓄”的称号,随取随用,感觉和持有货币一样方便,所以被称为货币基金。

(2)债券型基金

余额宝这类货币基金,虽然确实挺稳健的,但对有的人来说,收益率也太低了点。那有没有什么相对稳健,收益率也更可观一点的基金呢?

当然有,就是债券型基金。

债券基金顾名思义,就是大部分资金都用于投资在债券上的基金。我们在前面解释过债权和股权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相对于股票来说,债券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一种金融产品。当然,由于债券也存在着价格波动,因此,债券并不能说是旱涝保收。

简单理解,债券基金就是基金经理把大家的钱聚集起来,投资给国家和企业的特定项目,底层依然是债权关系,相对比较稳健。

相较于投资单只债券,债券基金会尽量选择多家优质企业的债券,并且分散购买,降低风险。

另外,债券基金按照投资目标,也可以分为三类:

纯债基金:只投资债券市场的基金,不参与打新股,也不投资股票,这类债基比较好辨认,一般名称都带有“纯债”二字。

一级债基:主要投资债券,还可以参与打新股。打新股就是用资金参与新股申购,若中签的话,就买到了即将上市的股票。待新股在二级市场价格上升后卖掉,就能套利,收益较高。

二级债基:主要投资债券外,还会投资一小部分股票,所以风险会高于纯债基和一级债基,但预期收益也会更高些。我们会看到一些基金的名字里面带有“债券增强”“添利债券”“优化收益债券”等,一般就是这样的形式。

总结一下,债券基金总体来说收益较稳定,风险介于货币基金和股票基金之间,收益通常高于货币基金,但低于下面马上要讲到的股票型基金。

(3)股票型基金

接下来进入最常见,风险也相对较高的一类基金,叫作股票型基金。

听名字就知道,股票型基金是主要投资于股票的基金。

对于普通投资者,选择股票型基金最大的好处就是起投门槛低,一般100元就可以通过基金买入多只股票;另外还有专业的基金经理帮我们打理,更省事更高效。

股票的波动比较大,所以股票型基金也会跟着股市起起落落,有时亏钱,有时赚钱。对于一些新手投资者来说,每日涨涨跌跌可能会让你心跳加速。但有一个专业的基金经理帮忙打理资金,总比自己瞎折腾要好。

我们前面说到的指数基金,可以是股票基金也可以是债券基金,只是我们大部分时候投资的都是股票指数基金,选择了代表股市某项指标的指数,所以,一般说指数型基金也就特指股票指数基金了。

总的来说,股票型基金,因为投资标的是股市,因此收益和风险在各类基金中都相对较高。

(4)混合型基金

除了以上三种基金,可能会有人问,有没有一个相对中和,收益既不会太低、风险也不会太高,既投资于债券也投资于股票,每样都包含一点的基金呢?

还真有。你在找的,应该就是混合型基金。

混合型基金可以投资于股票、债券或者货币市场,没有比例的限制,它可以自行调整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很方便地在债市和股市来回切换。股市好的时候,多投点股票,赚得多;股市不好的时候,多投点债券,亏得少。

混合型基金就像两栖动物一样既可以在水里游,也可以在陆地上跑,兼具激进和保守的投资策略。当市场环境不是很好的时候,它钻到水里规避风险。当市场环境比较好的时候,它跑到陆地上博取超额收益。因此,混合型基金的投资回报和投资风险一般低于股票基金,高于债券和货币基金。

总的来说,混合型基金相对于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会更加灵活,可以随着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在股票市场长期处于震荡的情况下,就可以重点关注混合型基金。

以上四种基金类型就是从投资标的的角度对基金进行的分类,除此之外,基金还有其他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其实这也非常好理解。就好比一道菜,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被分成好多类。按食材,可以分成荤菜和素菜;按口味,可以分成辣的和甜的;按菜系,可以分成川菜和粤菜等。

同样地,一只基金除了按投资标的分为货币型、债券型、股票型和混合型,还可以按投资理念分为“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或者按交易渠道分为“场外基金”和“场内基金”,也可以按运作方式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一只基金可以既是股票型的,又是被动型的,还是场内基金。

接下来我们就分别看看这几大常见分类。

(1)根据投资理念的不同,基金可以分为“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

主动型基金也叫主动管理型基金,是指募集后由基金经理操盘,把资金投资于他所偏爱的股票、债券等,以期获得超越市场基准收益的基金,这类基金的实际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行为,所以称为主动型基金。

相对的,被动型基金并不主动去寻求超越市场的表现,一般选取特定的指数作为跟踪目标,所以也称指数基金。

(2)按照交易渠道,可以把基金分为场外基金和场内基金

这里的“场”指的是证券交易所,在我们国家,具体指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场内基金就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场外基金指的是不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基金。

场内基金和场外基金最大的不同就是,场内基金是像股票一样直接按照价格来买卖的基金。而场外基金是按照净值申购和赎回的基金。

你可能会疑惑,“买卖”和“申购赎回”有什么不同?价格和净值难道不是一回事?

还真不是。

价格是在交易的时候实时波动的。你现在买的价格,与下一秒买到的价格可能就是不同的,这个动作我们称之为“买卖”。

而净值是一整天交易结束收盘结算后的那个数字,我们称之为“净值”。所以对于场外基金来说,无论你的交易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都一样,因为都是按照当日收盘结算后的净值成交。

再通俗一点说,可以直接在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基金平台上买卖的,就是场外基金。这类基金一般情况下一天显示一次价格(净值),你在当天15点前购买,就以当天的结算净值成交;你在当天15点后购买,就以第二个交易日的结算净值成交。

场内基金则不同,它是直接在股票交易软件上买卖的基金。要想买卖场内基金,你首先需要一个股票账户,买卖它和买卖股票一样,你只需要输入代码,挂个价格等待成交就可以了。场内基金最常见的就是ETF,也就是交易所交易基金,它和指数基金的概念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交易方式,它是按照盘中波动价格直接来买卖的。

因为场内基金的价格每一秒钟都不一样,所以它的流动性、灵活性都更好。但是,对于工作繁忙、平时没有太多时间操作看盘的上班族来说,场外基金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正是因为场内基金的价格是实时变动的,可能就需要你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盯盘。而场外基金一天只有一个价格,很多都可以自动定投。

另外,场内基金的交易门槛更高。和股票一样,一次最少买100股,相当于最低也要几百块钱。而场外基金,最低10块钱就可以购买。除此之外,场外基金可选择的数量也要比场内多。

(3)按照运作方式,基金可以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

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在发行前就已固定,等募集完资金,即发行结束后,基金对外封闭,基金份额在规定的期限内固定不变。封闭式基金在封闭期间不能赎回,但挂牌上市的基金可以通过证券交易所进行转让交易。

通俗地讲,购买封闭式基金之后,在约定的期限内是不能赎回的,只能够转让给其他人。但在封闭期内,这样的交易往往是折价交易,这么做通常会直接导致亏损。

而开放式基金,是一种基金规模不固定,可以随时根据投资者需求发行新份额,也可以随时被投资者赎回的基金。开放式基金不在交易所交易,一般是由商业银行、证券营业部等第三方机构代销。

在公募基金中,封闭式基金占比很小,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大部分是开放式基金。

最后再总结一下,基金的分类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按照基金的投资标的,分为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此外,还可以按投资理念分为主动型基金和被动型基金,按交易渠道分为场外基金和场内基金,也可以按运作方式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了解这些分类,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更适合自己的基金。



如何挑选基金



我们首选成立时间长、老牌的基金公司。这些公司一般具有雄厚的资产规模、相对健全的产品线、较多明星基金经理和较为完善的投研平台,还有更好的数据和更大的用户群体与信用背书,有足够的实力从事一些研究活动,保持管理资产的稳步增值。

基金经理的决策也会直接影响一只基金的收益情况,尤其是主动型基金,非常依赖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可以说选基就是选人。考察一名基金经理是不是靠谱,具体注意几点。

首先,基金经理的专业背景要强,投资的经验要丰富,从业年限越长越好,至少他的投资经历能够覆盖一个牛熊周期。对于一个仅仅经历过牛市的基金经理,我们很难通过过往业绩对他做出客观评价。因为很多基金在牛市里短期可以上涨2~3倍,但在之后的熊市里能下跌70%~80%。所以只有经历过完整一轮牛熊市的基金经理,我们才能客观评价他的投资能力。

其次,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要强,任期内的业绩要超越比较基准。并且在一轮牛熊市期间,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最好不低于15%。尤其是主动型基金,它比指数基金波动大,我们承担了更大的风险,自然得要求更高的收益。

最后,还得看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是比较激进还是稳健保守,擅长把握的市场是牛市还是震荡市。

但是选基金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喜欢盯着收益不放,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考察这只基金抗跌能力强不强。一只基金跌得越多,想要涨回来越难。

举个例子,假设一只基金从2元跌到1元,下跌了50%;但如果要从1元再涨到2元。需要上涨多少呢?

答案是100%。

所以,一只基金不仅要赚得多,还要亏得少,这样才能在长期有持续增长能力。

我们一般可以通过“最大回撤”这个指标来衡量一只基金的抗跌能力。最大回撤通俗地讲,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内,基金净值从前期的最高点,跌到最低点的下跌幅度。最大回撤小,代表基金亏损后只需较小的涨幅就可收复失地;最大回撤大,表示基金一朝亏损深似海,再涨回来可就难了。

俗话说,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对于投资来说也是如此。作为散户,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谁和我们一起在投资这只基金,我们在与谁为伍。

在一个基金的介绍档案里,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机构持有比较多,还是和你我一样的散户持有比较多,这里的机构持有占比大很重要,因为机构资金作为“聪明的钱”,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比个人更加理性和专业。机构资金的追捧是对基金经理能力的有力证明,持有这样的基金,晚上能睡得踏实一些。

最后,我们来客观聊一下基金评级这件事。

可能你对基金评级并不陌生,在浏览基金时,经常会看到几只“小星星”在我们眼前晃过,这些“小星星”就是基金评级机构对基金的评级。就有点像我们吃饭之前,去大众点评上看一看当地美食排行榜和餐厅的星级评分。

那么基金评级靠谱吗?

首先,毋庸置疑,相较于个人投资者,基金评级机构要更加专业和客观。基金评级机构在做基金评级时会收集关于这只基金的各类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从基金的预期收益和风险两方面对基金进行排序。排序方法包括了基金收益、风险大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等。其中对基金风险和基金收益的预期主要是基于基金的历史数据。

此外,基金评级并不是谁都可以参与的,证监会对评级机构和评价人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评级机构在进行基金评级的时候必须遵循长期性、客观性、公正性、一致性、全面性、公开性原则。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规定,目前可以从事基金评级业务的机构共有7家。

三家基金研究机构:晨星资讯、天相投顾、济安金信。

四家券商基金研究部门:银河证券、招商证券、上海证券、海通证券。

此外,三大官媒(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可以从事基金评奖业务,分别对应金牛奖、金基金奖和明星基金奖。

这些评级机构各具特 {MOD},其中晨星评级标准最为成熟,也最具权威性,相比较而言,其他评级机构都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一些独立第三方机构在研究资源和数据来源方面不占优势。

以晨星为例,晨星评级的基金主要是成立三年以上的老基金,货币基金是除外的。晨星评级的更新频率是一个月更新一次,在晨星的网站上会公布基金三年评级、五年评级,有些老牌基金还有十年评级。

在具体评级思路上,首先第一步它会把基金做一个分类,对同类基金进行比较;第二步衡量基金的收益;第三步计算基金的风险,并衡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第四步是对不同类别的基金进行评级。

晨星评级一般把基金评为一星到五星,五星是最好的。其中表现最佳的前10%会被评为五星,接下来的22.5%会被评为四星基金,中间的35%是三星,随后的22.5%是两星,最后的10%被评为一星。

看过基金评级的过程就知道了,基金评级其实就是综合风险和收益两个维度的排名。所以“基金评级靠不靠谱”的问题,本质上是这样一个疑问:这种建立在过往业绩的基金评级靠谱吗?

不可否认,基金评级是存在一些不足的。

首先,基金评级的范围窄,一般我们看到的评级对象是成立三年以上的基金。这就导致了一些具备投资价值的年轻基金被忽略。

其次,基金评级更新周期长,速度较快的晨星网也要一个月才能更新一次,但市场风格变化却是极快的;而且管理基金的基金经理更换之后,相关评级数据并不会及时更新,评级结果可能只反映了前任基金经理管理该基金的业绩,这就大大降低了评级的参考价值。

最后,即使五星级基金并不一定能保证赚钱,如果同类基金均亏损,该类基金中的五星级基金也有可能亏损。

虽然基金评级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它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在选择基金的时候,还可以参考一下基金的历史评级的变化。总的来说,长期获得高评价的基金往往成本相对较低、基金经理和研究团队资源充分、市场影响力较高……有这些优势的基金,还是比较靠谱的。

总之,我们可以在筛选基金时参考基金评级的结果,但也不能忽略它的缺陷。就好像米其林餐厅的星级一样,评星高的餐厅自然有它好的道理,但也不见得不会“踩雷”。

与基金评级类似的概念就是基金排名。基金排名很容易理解,就是将同类基金一段时间内的过往收益由高到低进行排列,从而生成排行榜。相较于基金评级,基金排名参考的维度更加单一,仅仅是基金过往收益,它同样存在基金评级的那些缺陷。

我们平时在各大平台买基金时,在首页都会看到平台置顶推荐的基金。这些基金一般是根据排名筛选出来的。但越是平台推荐的基金,就越应该谨慎买。

因为平台之所以推荐这些基金,是因为它们已经涨了很多了,有明显涨幅数据可以打广告出来,所以才会被大家看到。但太多投资者抢的未必是好东西,群体行为很多时候都是非理性的。

就算是只好基金,在这个时候,它的净值大概率已经过高,盲目买入的话,很可能就做了接盘侠。所以基金排名也仅能作为选基的参考,还是需要综合运用前面讲的筛选基金的方法,多维度综合考虑,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可能很多人以前买基金,都是身边朋友推荐什么就买什么,或者看哪只基金涨得多就买哪只。要提醒大家,挑基金的时候,千万不要只看历史业绩,因为历史业绩只能代表基金过往是只好基金,但它无法预测基金未来的表现。所以以上维度都需要结合起来,动态考察基金的表现。

有了科学的选基框架,不一定保证能赚到钱,但会帮助我们避开很多投资上的坑。在刚开始接触投资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树立科学正确的投资思维,在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这件事上,打好地基,才能建高楼、宴宾客。



买指数,机会与风险并存



基金虽好,但市面上可以选择的基金太多了,新手应该从什么类型的基金开始入门?

很多新手容易被基金的历史高收益所忽悠,贸然买入。我有个朋友就有这方面的教训。他看到支付宝里有一堆精选基金,写着最近一年超过50%的收益,觉得挺不错,脑袋一热,一口气买了20万元的基金。

结果你猜怎么着?没多久股市暴跌,他买的这几只基金也跟着受损,半个月损失超20%,丢掉4万元。那段时间,他每天晚上都失眠,天天问我该怎么办。如果对基金一窍不通,只看历史收益率就买,多半就会是这种后果。

很多基金,尤其是专门投资股票的股票型基金,风险很高,波动很大,虽然有时候赚得多,但冷不防也会一下子亏很多。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的新手,大跌两次可能就被吓跑了,惨淡离场。

前面我们说到,基金由专业的基金经理管理,相当于把你的钱交给接受过良好教育、有从业经历的精英们去打理,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基金的管理费都比较贵。对于这种由基金经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管理的基金,我们一般把它们叫作“主动型基金”。

主动型的投资,基本上取决于投资决策人的判断。比如我们自己买股票,就全看我们自己的操作;对于主动型基金来说,既然是由基金经理来管理的,那么基金的收益就非常依赖基金经理择时和选股的能力,所以不确定性会很大。能力强的基金经理有可能赚得非常多,能力差的也有可能亏得一塌糊涂。

所以在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个关键人原则。我们在观察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基金经理历史业绩如何,专业背景是否靠谱。万一基金经理变了,那你辛辛苦苦选的基金,可能也就跟着变了,新的基金经理不一定比之前的选股能力强。

历史数据表明,很多上一年的基金绩效冠军,在下一年往往会表现平平,因为他们过于激进、重仓太多,而市场又是变化莫测的。这几年全球股市剧烈变化,想准确预测市场越来越难了。

此外,主动管理型基金是比较让人操心的,基金经理也承担着基金管理运作的压力,因此,基金的费率也比较高。买主动型基金不仅会有1.5%左右的申购费,还会有每年1.5%左右的管理费,而且,不管你的基金是赚钱还是亏钱,你都要交。

一个叫约翰·博格的美国投资人,觉得主动型基金的管理费太贵了,贵到不能忍受,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基金,叫作“指数型基金”。

什么是指数?

拿我们中国股市来说,中国市场上的股票有3000多只,各只股票之间差异非常大。但很多时候,我们想知道市场平均涨了多少,这个时候,就有了指数。比如上证指数,是上海交易所发行的所有股票的加权平均价格。其他各行各业也都有一些指数,挑的都是里面有代表性的股票。指数上涨,说明市场或者这些行业发展不错,这类股票的整体价格也是往上涨的。

打个比方,这有点像学校给优秀的学生分班。按照不同的分班原则,我们可以分出文科重点班、理科重点班、冲刺清北班等。当然,学校每年都会重新进行分班考试,如果退步了就没办法继续留在这个班上,腾出位置让进步的同学补进来。指数也一样,编制指数的公司会对指数里包含的成分股每年进行重新考核,优胜劣汰,质量差的成分股会被排除出去,新的优质股票会被填进到这个指数池里来。

指数基金,就是根据指数池里的众多股票来“照方抓药”。这种指数基金,不一定能赚大钱,但风险是比较可控的。一来市场或者某些行业长期的趋势,是相对比较容易判断出来的,二来指数里面股票数量比较多,可以帮我们分散风险。

和主动型基金相反,指数基金是一种被动型基金。如果说主动型基金是基金经理自己要去拍一部原创电影,那指数型基金就是照着已有的经典老电影翻拍,操作难度会大大降低。

因此,指数基金的管理比较简单。因为基金的收益几乎完全复制指数的涨跌,所以基金经理只要照着指数的成分股买就行了,主要工作就是严格追踪指数。指数基金的收益较少受到人工干预,所以我们可以少交一些管理费。

约翰·博格在20世纪70年代创造了第一个指数基金,成功“翻拍”了标普500指数,也就是美国的股市大盘指数。直到今天,指数基金都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基金类型。

指数基金看起来很“懒”,可能会让你觉得,收益会不会很低呢?但其实,大部分投资者是跑不赢指数的。长期来看,大多数主动型基金的表现都不如大盘指数。只有极少数优秀的主动型基金,可以在短期比如一年内,获取超越指数的收益。

上市企业一般都是一个国家最优秀的一批企业,而指数相当于从这批企业中优中选优。比如我们采用市值加权法选出沪深两市市值最大、流动性较好的300家公司的沪深300;还有采用股息率加权选出分红比较好的100家公司的中证红利指数等。不管采用什么指标,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各类指标选出优秀的上市公司,这些优秀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因此,这些指数基金和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要国家经济长足进步,指数就会长期向上。

想一想,为什么那么多的投资大师都是来自美国?像我们熟悉的巴菲特、芒格、格雷厄姆、彼得林奇……

道理很简单,如果连国家经济发展都不好,又何来投资的大丰收呢?巴菲特曾说过,自己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得益于美国在二战后的发展。一个经济发展良好的国家,自然会诞生优秀的投资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A股也会诞生许多不亚于美国的优秀投资者。

指数基金,也是最适合定投的一种基金。

巴菲特本人就是指数基金的头号拥趸。1993年,巴菲特在《致投资者的信》中首次提到了他的建议,原话是“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通常都能打败大部分的专业基金经理”。

巴菲特为了捍卫自己提出的理念,他在2007年公开向对冲基金行业发出战书。他认为投资标普500指数基金的10年绩效可以战胜任何投资专家选择的所谓投资组合。对冲基金经理人泰德·赛德斯接下了这份战书,开始了一场10年赌局。

从2008年到2017年底,俩人都坚定贯彻自己的投资原则。巴菲特投资了10年的标普500指数基金,跟着美国股市大盘走,也就是跟着美国的经济发展走。而赛德斯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建立了不同的对冲基金组合,坚持进行主动型管理。

最后两人的投资结果出炉:巴菲特在10年间,创造了125.8%的累计投资回报率,年化回报率是8.5%;而塞德斯选择的对冲基金组合,10年仅仅创造了36.3%的累计投资回报率,年化回报率只有3.2%。

巴菲特这10年,用完全被动投资的方式,吃得好、睡得好,不用动多少脑子,只跟着大盘走,结果轻轻松松就超过辛苦选择投资标的的专业投资经理,并且超过了不止一倍。

事实胜于雄辩,巴菲特用这场举世闻名的10年赌约,捍卫了指数基金的位置,也成了公认的“指数基金代言人”。

另外,选择被动型投资,不仅可以长期获得更高收益,更重要的是,也可以让我们空出更多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精进自己的主业。

主动型投资要占用我们很多时间,去看盘、去跟踪市场变化……投资主动型的基金,也要求我们投资者主动一点,需要经常关注它的变化。基金经理是否表现稳定?这个基金经理管理的其他基金是否安好?十大重仓股是否有调整?有没有新的投资者进入?……

当然,如果你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基金,也不是不可以选择主动型基金。因为从我国基金的长期历史数据来看,优秀的主动型基金收益可能会大幅超过指数型基金的收益。

但我觉得,这样反倒失去了投资理财原本的意义。投资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学习投资本就是想让自己获得更多被动收入,从而摆脱无意义的日常工作消耗,拥有更多自由时间、过上更自由的生活,而不是把多出来的时间全部用来去研究投资,这样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如果你想比较省心省时进行投资的话,可以选择被动型的指数基金。收益不会特别高,但也不会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换句话说,买指数基金,你一般会获得不低于国家GDP增速的收益回报。

对于新手来说,最稳的被动收入,其实就是投资指数基金。而持有股票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定投,分批购买成本低廉的指数基金。



投资基金的注意事项



了解了基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在真正开始动手之前,有几点注意事项不得不提示一下,新手尤其需要注意。

第一,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投资最重要的是,除了了解你投资的东西之外,你还需要了解自己。你自己是什么样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如何?适合什么样的基金?

我们一般把风险承受能力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资产状况,二是个人主观意识。

客观资产状况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强壮,块头大的人抗击打能力就强,被打几下也不至于伤筋动骨;如果你资产本身比较多,那投资遭受一点亏损也许并不致命。而个人主观意识就好比一个人的胆儿有多大,胆大的人更倾向于冒险,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能够面对忽上忽下的收益波动。客观状况与主观意识需要结合起来考虑,如果一个人本身资产较少、身体虚弱,即使他内心能够承受风险,他的客观现状也并不允许。

所以在开始投资之前,需要先综合考虑以上两点,判断一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你厌恶风险,可能更应该考虑投资低风险的债券基金以及货币基金;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很强,则可以投资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

出手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要坚持做到学习、分析、权衡,再做决定,切忌跟风购买。要知道,很多基金的风格就是涨得快跌得也快,不要为了眼前短暂的利润而冲动。仔细研究基金规模、基金的长期过往收益、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这些都是出手前的必修课。

此外,选择基金除了要看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产品的风险,还要结合其他因素,例如你的钱可以放多久、你的财务目标是什么等。

一般来说,可以投资的期限越长,可以接受风险就越大,因为时间可以换空间,长期看下来,短期波动的影响会变得更小。

投资也需要明确目标。例如在你30岁时,想通过投资为60岁的自己准备养老金,那么你就有30年的投资期限。你完全可以利用长期投资的优势,去寻求最大的收益。这个时候,就可以选择最激进的股票型基金,选择一组风险大、预期收益也高的基金。但如果,你的投资目标是通过买基金获得收益,在一年后攒够钱买喜欢的车,那么你就不适合选择激进的股票型基金,而是得选择相对稳健的债券型或货币基金。因为一年的投资周期相对较短,股票型基金短期内的收益不确定性太大,如果市场行情不好,一年后你的钱很可能出现亏损。而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基金虽然收益少,但更稳健,起码能保证一年后不亏钱。

第二,应该拿多少钱来投资基金?

用于投资基金的钱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规划。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最好只拿出家庭总资产的30%博高收益的投资。在此基础上,投资还需要尽可能分散,基金虽好,可不要贪多,尽量不要把所有钱都放在某一类基金里,尤其是波动较大的股票型基金。

首先还是那句话,投资一定要用闲钱,绝对不能借钱投资。因为我们很难把握短期市场涨跌,万一出现亏损了,你只能割肉出局,雪上加霜。

有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可以用来估算多少资产用于有风险的投资,多少资产用于保守的投资。这个公式就是,风险投资的资产比例=100-你目前的年龄。意思就是,年纪越轻,越可以做进取的投资,毕竟年轻,大不了从头再来嘛,往后赚钱的机会还多的是;但年纪越大,就越应该保守,稍不留意就可能把养老的钱赔进去。

举例来说,我目前是30岁,我就应该投资70%(100-30=70)的闲置资金在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上,比如股票型基金。剩下30%,最好就用来买更保守的货币基金、债券等。

但如果是我妈妈,她已经55岁了,那么对她来说风险投资不应该超过45%(100-55=45),保守类型的投资应该至少占到总闲置资金的55%。

第三,不要进行过度频繁的操作。

有别于投资股票和封闭式基金短线进出的操作方式,开放式基金基本上是一种中长期的投资工具。这是因为股票和封闭式基金的价格都受市场供求的影响,短期波动性较大,而开放式基金的交易价格直接取决于资产净值,基本不受市场炒作的影响。

此外,基金交易是有成本的,尤其是持有时间小于7天,赎回费会高达1.5%。因此,太过短线的抢时机进出或追涨杀跌不仅不易赚钱,反而会增加手续费,增加成本。

投资这件事,并不是操作得越频繁越好。当你认准了一个东西,拿住后、不折腾,有时反而是更优解。

第四,爆款基金可能是一个坑!

所谓的爆款基金,就是基金界的“网红产品”,专门指那些市场关注度非常高、想买的人特别多、认购申请金额远远超过需要募集金额的基金。

一款爆款基金往往有如下特征:在牛市里发行、由明星基金经理管理、往往是股票型基金或偏混合型基金。一旦产品出炉,各大平台争相宣传,一时间火热异常,人人都想买、却还出现买不到的情况。

但爆款基金却有可能是一个坑,投资时一定要谨慎。

从基金历史上看,不少当时备受追捧的爆款基金,至今还处于亏损状态。例如,成立于2015年6月的工银互联网加股票基金、成立于2015年4月30日的易方达新常态基金,迄今均亏损超30%;成立于2007年8月的中邮核心成长基金,成立12年半了,迄今依然亏损近16%。(注:来源于2020年4月数据)对于持有上述基金5年以上乃至12年的投资者来说,这堪称梦魇一样的投资体验。

有些爆款基金业绩遭遇滑铁卢,往往并不是基金经理管理能力差,而是这些基金的发行时间比较尴尬。基金公司之所以会选择在某个时间段内集中发行新基金,是因为那个时间段是我们所说的牛市,市场热度比较高,一些原本不炒股的人也纷纷按捺不住,要把钱投进股市里。这样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就比较好募集资金。

但问题就在于,市场过热,就意味着市场处于上涨中,并且大概率是已经运行到了一个相对高位。在这个时候建仓的基金,本身就是高位接盘,是有巨大风险的。

就长期来看,我国股市向来都是“牛短熊长”,上涨的牛市短促,下跌的熊市漫长。并且牛市往往以急跌的方式结束,所以高位建仓的爆款基金在发行后的一段时间,大多不会有特别好的表现。

总结一下,买入基金一定要避免牛市买入,避免在市场情绪高涨时买入,还要避免买规模过大的基金——这些都是爆款基金所具备的特征。

第五,买基金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多元化。

有资料显示,从长期收益来看,市场上排名前100位中最好的基金和最差的基金,收益率相差不会超过15%。所以在购买基金的时候,建议手中最好持有3~5只基金。这样倘若某基金暂时表现欠佳,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单只基金不理想的表现便有机会被另一基金的出 {MOD}表现所抵消,比持有单只基金的风险更小、收益更高。但是,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持有过多的基金反而不方便管理跟踪,坚持极简高效是最好的原则,3~5只基金既可以分散风险,又不会过于分散。

以上五点关于基金需要注意的小常识,虽然不是什么理论框架,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投资过程中也非常重要。投资市场是多元化的,我们在了解了产品特性的同时一定也要深刻认识自己,很多投资者最终亏钱并不是亏在某个基金产品上,而是亏在了心态上——稍微一有波动,心态马上就崩了,学过的那些理性投资思维忘得一干二净。再有就是听信谣言、盲从小道消息,看到别人说明天可能大跌,立刻清仓卖出;听说有可能大涨,马上满仓杀入。这些都是非常要不得的。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开始用真金白银试错之前,心态一定要稳。



管理时间,比管理金钱更重要



看完了前面的内容,或许有人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没时间理财啊!

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个小时,但为什么有人可以工作效率超高,一天完成很多任务,而有的人工作效率低下,总是抱怨自己没时间呢?

会这么说的人,其实不是没有时间,而是还没学会管理时间。

管理时间,是比管理金钱更重要的事。钱没有管理好,顶多就是在浪费钱,而时间没有管理好,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浪费人生。

以下三个时间管理的观念,或许会帮助你找回自己丢失的那些时间。

第一,花时间做重要的事,而不是只做紧急的事。

在时间管理上,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时间四象限法则”。

这是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的理论,他将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四个象限: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

我们应该优先处理第一象限内既紧急又重要的事情,例如老板找你办事、客户找你办事、必须在特定时间完成工作任务、参加某个重要的会议等。

接着处理第二象限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例如做职业规划、投资理财、读书学习、健身锻炼等。

再处理第三象限内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例如回复一些不重要的邮件、被临时安排的某项任务或某个会议等。

最后才是第四象限内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例如追剧、看综艺、刷手机、社交应酬等。

第四象限的事情是最好区分的,这个象限的事情可以用来当作前三个象限的调剂,比如疲惫的时候泡个澡、看个综艺,放松一下自己。但时间不宜过多,避免在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上耗费太多时间。

最难区分的是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绝大多数人正是因为耗费了过多时间去做紧急的事,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最后变成了瞎忙:好像每天都很忙,回到家累得什么都做不了,但一年到头,工作并没有进步,钱也没有赚更多。

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你人生中紧急的事,其实都是别人的事。如果真正要改变,你需要花时间去做自己的事。

有研究做过普通人和高效能人士的时间管理对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普通人会花50%~60%的时间在第三象限,也就是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上,而只花10%~15%的时间在第二象限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高效能人士会拿出65%~80%的时间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只花了10%~15%的时间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上。这是因为他们把大部分工作都提前统筹和规划好了,其余象限的工作自然而然就减少了。

曾有位效率研究专家为一个企业家提过一个建议,就是手边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了避免花时间去处理手边琐碎的事情,每天晚上可以写出你明天必须做的事情,按照事情的重要性排列。第二天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必去顾及其他事情。第一件事做完后,再做第二件,以此类推。

时间四象限管理法的目标并不是鼓励大家将日程时间安排得极其饱满,让大家觉得,每天要做完很多事情,才有成就感,而是要让我们学会将时间、精力更多地分配到那些对于达成人生目标有重要价值的事情上,即关注那些“重要不紧急”象限里的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在当下看起来不紧急,你现在不做也不会立刻有什么损失,但如果不重视的话,随时都会发展成为重要而且紧急的事情。比如,正是因为平时没有花时间坚持健身、运动锻炼、定期体检,才会突然生病,发展为紧急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平时没有做好财务规划,没有储备紧急备用金,才会在突然失业、失去收入的时候陷入财务危机。

对于第二象限里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大家可以先进行目标描述和任务分解,然后有计划地去做。最好制订一份时间计划表,持续推进,避免它发展进入第一象限。拿理财来说,可以先设定大的目标,然后进行目标拆分,例如通过记账了解自己的财务情况,制定下月的开销预算等。哪怕再小的一个动作,也是一种开始。而当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就会迫使自己将更多的精力花在第二象限。

你本来就不可能做完所有事情,所以一定要抓大放小。

时间管理学专家劳拉·范德卡姆曾在一场TED演讲中提到: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选择,我们并不是通过节省时间来创造理想生活,而是先创造理想的生活,时间自然就会节省下来。比如,她建议:你可以想象现在是年末,像做年终总结一样列出这一年让自己获得成长与幸福、让生活变得更精彩的几件事,这样你就有了一个年度要事清单,再去分解任务,制订自己每月、每周的优先级事项。

另外,我们在做目标分解时,也要注意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区分。同样都是紧急的事,第一象限的事情做好了,会对你个人的长期规划有推动作用,而第三象限的事情做好了,并不会对你的长期规划有大的推动作用。比如我们在工作中可能都遇到过的,某位同事遇到一个麻烦,跑来跟你抱怨。你碍于情面不得不听他讲述,他所描述的这个问题很麻烦,你没法直接给出答复,只能停下手中的事情,和同事一起想办法。虽然是出于好心,但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否则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光想着解决别人的问题,却没时间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道理都懂,那接下来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列出手上的待办事项清单,按照四象限归类。可以给所有的待办事项都分别进行“轻重”和“缓急”的区分,轻重程度的标准是按照你的职业价值观来判断的,而缓急程度是根据时间截止期限来确定的。简单评估一下,你就可以把所有待办事项分类归集到对应的四象限中。你必须清楚白天一定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且只去做那件有着最大影响的事情。

其次,归好类之后,看一下你的待办事项里是不是只有工作,而没有自己的事情,如果是的话,就需要检讨自己是不是在瞎忙。读书、健身、理财这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一定要安排进你的待办事项中,最好能占到你下班后时间的一半以上。你可以每天给自己安排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哪怕只是1小时,你要利用这个时间,让自己不看手机、不接电话,全心处理那些对自己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接下来,你要把握一个原则:第一象限的事情立刻去做,第二象限的事情有计划地去做,第三象限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第四象限的事情尽量少做。

第二,正确定义时间效益,增加专注的时间。

很多人对时间管理的一大错误理解就是,要最大化利用碎片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要浪费。

其实这种时间管理方式是工业时代的做法,是工厂用来管理工人的方法,而不是我们应该采用的管理自己时间的方法。

工业时代的传统管理学认为,将时间和精力最大化,就能得到最大生产力。但其实,得到的只是劳动力。处于信息时代的知识工作者,我们需要的是专注力。

如果你足够专注,就可以事半功倍,很多事情都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而如果同步处理多项任务,长时间疲劳工作,经常被某些事情分心……时间花得多了,专注力却下降了。如果你损失了一半的专注力,多花两倍的时间都不见得能够弥补回你的生产力。

有一句在创业圈很流行的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意思就是,花时间做了很多无谓的工作,表面看上去很勤奋,但实际上生产力却非常低。

关键在于专注带来的效率,而不是时长。

第三,意识到你的时间很值钱。

时间是比金钱更宝贵的资源,因为钱用完了还能赚,时间花掉了就真的不会再来。

聪明的人会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时间单价,比如采用精进业务能力让自己升职加薪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工作时间单价。还有更聪明的人,会通过平台、系统,把一份时间出售给很多人,例如在网上开网课,可以从一对一到一对多,时间利用价值大大翻倍。而最聪明的人,会通过花钱,向别人买时间。

所以,你需要重视自己的时间,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时间单价,并学会合理运用金钱去交换时间,产生更多价值,这才是时间的正确使用方式。

如果你现在还认为自己没时间理财,先看看自己在时间管理上出了什么问题。大部分情况下,你并不是时间不够,只不过是没有管理好时间罢了。



稳步致富,需要耐心



在投资市场里短进短出,你可能会运气好得赚到很多钱,也可能会运气不好亏得很惨,逃不过随机性的影响。但有了足够的耐心,选一个好的行业,选一个好的公司,在市场恐慌的时候进场,耐心持有三五年,收益率一定可观。时间越长,随机产生的各种杂音就越有机会相互抵消掉,优秀的公司价值也会愈发明显。

当下,大多数人的投资眼光只能着眼在一年以内。不仅是投资,也包括事业、感情或人生方向的选择。大多数人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在半年到一年内就有结果,如果一年内看不到预期的结果,就会果断放弃,不再持续投入。

能把眼光放长到3~5年,坚持一件事做3~5年的人少之又少。但正是这样的人,可以避免频繁的短线操作,将注意力专注到自己足够相信、足够认定的事情上,也愿意花足够长的时间做研究、去努力,得到的结果自然不会差。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个长期主义者。不管是投资理财还是人生成长,长线主义者往往都是最后的赢家,因为他们能看得更远,不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成功的路上其实并不那么拥挤,因为它会一层一层筛掉很多人。就拿理财这件事来说,当你意识到理财和财富的重要性时,你已经胜过了一半的人。在这一半想理财的人里,开始认真学习理财、买书上课的人,只剩下1/4。

在这1/4开始理财的人里,真正用钱去试水、去执行的人,只剩下1/8。最后这1/8开始执行的人,在几个月后,因为工作繁忙、懒惰或是亏钱之后心态不好、坚持一段时间没效果等原因,又有一半的人放弃了,最后坚持下来的人可能只有不到1/20。

学会耐心坚持、享受时间的复利,才是普通人成就自我的最简单却又最难做到的成功秘籍。



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



投资中有一句名言: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

什么是认知?说个小故事。

一群人发现了一块黄金,为得到这块黄金,众人抢得头破血流,难分胜负。这时候,另一个人从人群旁边走过,轻轻捡起一块钻石走了。

这个人并不是没有能力去抢夺黄金,而是他知道,钻石比黄金更值钱。而那些正在哄抢的人,自始至终不知道这一点。

这就是认知能力高低的区别。认知可以让你看到事情的本质,在投资方面,意味着你能看清一个理财产品的优劣势,看清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你比别人更清楚钱到底在哪里。

我们往往容易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对方的家庭背景、地位、学历等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但实际上,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远不止金钱,最本质的差别是认知能力。

同样,一个人认知的不足,也会直接反映在亏钱上。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靠运气赚来的钱,早晚有一天会靠实力亏掉。”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投资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不管赚钱还是亏钱,这个过程都会让你更加认识你自己,知道自己的认知边界在哪里。

每次市场震荡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到处问:该不该卖?还能加仓吗?跌得好惨怎么办?

说实话,“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你把钱投出去之前就想好的。投资不是投机,需要有明确的思考与计划,买之前想清楚为什么买、要拿多久以及之后如何应对市场情况。你的止损线、止盈线,都应该是提前规划好的,而不是事情发生了再来想该怎么办。

当你的认知不匹配你的财富的时候,你赚到的钱不过是暂时停留在你的口袋里,这个世界早晚会有一百种方式收回。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钱有两种,一种是和你有关系的,一种是和你没关系的。不懂的产品,不要去碰,也不要试图广撒网,因为没有人能够赚到天下所有的钱。不要去追随他人、追随市场,而要追随自己内心真正理解的东西,只投资自己看得懂,并真心关心的东西,只赚属于自己的钱。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道理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在市场中,有赚就有亏,浮盈浮亏在所难免,但这也是我们不断复盘、修正自己的最好机会。如果投资前的分析是自己做的,投资决策也是自己做的,那么即使亏了钱,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也会犯错,但我不会后悔。“不碰自己看不懂的,不做自己能力圈以外的投资。”

真正的“韭菜”不是亏掉钱的人,而是缺乏基本认知和独立思考,被别人忽悠着亏了钱,以至于亏完钱都不知道为什么,也无法总结经验教训的人。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认知,赚到的钱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

那普通人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呢?

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阅历是有限的,但能从别人身上学到的东西却是无限的。最快捷有效的方法是找到认知范围比你大的人,不断向他们请教、学习。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虽然不能让自己立刻也变得很优秀,但起码你是在向上走。

所以,尽量跟优秀的人在一起,观察他们的行事方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身边的圈子很重要,随着我们的成长,身边的人在不断变化,你也在不断地被他们改变。你选择身边的人,身边的人也在选择你。

当你没有办法直接和那些成功的人对话时,可以通过读书的方式,学习别人成功的经历。对我来说,书是我最愿意为之花钱的东西。作为一个金融门外汉,我从书中学到的理财投资知识太多了。而且相比市面上那些昂贵的理财课,书的成本真的太低了。

所以,当你不知道做什么或是迷茫的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多看些书,扩大自己的认知面。

提升认知,是阶层逆袭的根本,也是防止被收割的根本。

当你的认知越来越高的时候,当你的格局越来越大的时候,理想的生活,就会向你慢慢靠近。



面对未知,怎么理财才不会错



虽然无法预知泡沫什么时候到来,但我可以给到大家的是一些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使用的建议。以下五件该做的事和三件不该做的事,不管市场怎么走,照着做总不会有错。

五件应该做的事之一:准备好你的紧急备用金。

五件应该做的事之二:准备好一定的市场机会资金。

五件应该做的事之三:创造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五件应该做的事之四:分散你的投资。

五件应该做的事之五:做好你的主业。

三件不要做的事之一:不要追高,不要追高,不要追高!

三件不要做的事之二:不要一次性把所有的钱都投出去。

三件不要做的事之三:不要因为害怕风险,就把钱都存在银行里。

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但我们一样可以在未知中寻找确定性。有一些事情是永远都不会错的,比如不要乱花钱,控制自己的消费,定投指数基金,给自己和家人配齐保险,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

不管市场行情怎么走,先培养科学、正确的理财观,都是会让自己受益终身的事情。

理财投资是一辈子的事,好好学,慢慢来。



执行——通往理想生活的第一步



减少不必要开销;把账户进行分类,拿到工资先存钱再花费;戒掉花呗,给信用卡额度设置一个上限;多阅读理财类的书籍;减少外出吃饭的频率;一整年不买包……能有更多的可支配资金用于投资,增加被动收入,增加安全感。

虽然有时候努力也不一定能实现目标,但至少努力的过程会让你变成更好。就好像著名哲学家梭罗曾说过的一句话:“当你在实现目标时,重点不在于你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你因此变成了什么样的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现实世界里,行动者总会击败不行动者,人们往往是依靠行动,而不是想法去领先于其他人。

希望看完本文的你,并不只是停留在看和想的层面,而是现在就开始列出目标和行动计划,现在就开始执行,并且坚持下去,不断回顾、复盘……相信多年以后,你会越来越优秀。

期待看到你行动起来,早日实现自己的理财目标,不再为金钱烦恼,而是让它成为你坚强的后盾。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