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10:44发布
首先你可以看豆瓣电影的评分分布基本处于正态分布,这是属于比较中肯的,或者你可以看一下超过500部影片的电影平均评分其国家的评分排行基本符合我们平时看电影影片的感
下面着重说一下豆瓣电影的评分是否有公信力:
1,豆瓣评分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
关于影视作品的评分平台在国内其实不多,豆瓣、猫眼、淘票票、时光网、微博,大概就这些平台,其中,评分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就只有豆瓣、猫眼和淘票票这三个平台。而这三个平台中最被经常提及的是用户量最少的豆瓣,豆瓣是个比较奇葩的存在,用户量特别少,像《战狼2》豆瓣标注总人数是50万,《我不是药神》八十万,而猫眼和淘票票这种大热的影片标注数都在三四百万级别,比如猫眼,在国庆、过年这种高峰期一天的出票量就可以达到3000万张票,所以豆瓣和猫眼淘票票从用户数量上来说根本没法比。
但是豆瓣评分在影迷群体当中(注意是影迷群体)的地位确实猫眼和淘票票比不了的,豆瓣建立比较早,积累了一大批影迷群体和文艺青年,他们对电影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豆瓣评分要比猫眼和淘票票严苛很多,也正是因为这种严苛,使得豆瓣的评分格外受到关注,因为随随便便一个国产电影很容易在猫眼和淘票票上拿到8分以上,而豆瓣的8分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基本上7分以上的片子就非常不错了,物以稀为贵,所以豆瓣评分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尤其对于好电影来说,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拉不开差距,而豆瓣更能把好电影的“好”用具体数字标注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推荐电影和剧集的自媒体文章经常用“豆瓣X分神片...”这样的句式来做文章标题。
2、豆瓣的反作弊机制是否完善:
其实从《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一文中也能看出,豆瓣评分很难刷,从水军的市场报价来看,刷豆瓣想看和评分的价格,也都是各个平台当中价格最高的那个,所以也侧面证明了一点,豆瓣反作弊机制是相对可靠的。此处注意一点,对于评分的作弊和反作弊是一场攻坚战,反作弊并不能完全防止作弊,反作弊的作用是使作弊的成本很高,高到作弊者望而却步,就达到目的了。
3、豆瓣电影评分对于国产电影的价值:
上面说了,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绝大多数电影都能轻松过8分,而豆瓣对于国产电影说是过于严厉也不为过,基本上烂片都在2-4分,好片7.5-9分。没有差,就谈不上好,豆瓣这种能够拉开差距的评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电影市场中影片的优胜劣汰有巨大帮助的;
同时又不能过分夸大豆瓣评分的价值,因为在国内电影市场中,豆瓣评分与票房不一定是正相关的,由于豆瓣用户群体的特殊性,文艺片、艺术片等影片在豆瓣上评分会偏高,而这类影片在猫眼和淘票票的用户群(普通观众)中得分是普遍偏低的,此时豆瓣的高评分或许对影片的市场帮助不大,而商业类型片在豆瓣评分当中得分是偏低的,但是这些商业类型片普通观众最爱看,所以在猫眼和淘票票上评分会高一些,票房也就高一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单纯从市场和票房角度来说,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对于研究电影市场受众和扩大票房更有帮助。
豆瓣电影的戾气和宽容:
豆瓣电影已经不是我10年前玩豆瓣时候的样子了,网页版面倒没太大的变化,只是用户有进有出,用户结构有了比较大的变化。现在的豆瓣戾气比较重,没上映的影片,冲着导演或演员打一星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豆瓣评分现在呈现出两极分化,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好电影,豆瓣评分会让你显得更好,而烂电影,豆瓣评分会让你显得更烂,6分左右的电影越来越少,对于好电影的宽容和对于烂电影的不宽容,这种矛盾的状态或许就是豆瓣用户感性的一面。
其实,不论是豆瓣还是猫眼淘票票,他们的评分都只是个参考绝对值,所在平台的评分并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品质,看电影毕竟是个相对主观的事,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很正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更代表普通观众的感受,对于整体市场和票房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而豆瓣电影的评分更能代表文艺青年和影迷群体的感受,对于电影评论和艺术水平的研究更有参考价值。
普遍情况下,我们会说豆瓣6分以下是“烂片”,7分(或者7.5分)以上是“值得一看”。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确实是ok的,但并非不存在问题。第一,你不可以将豆瓣的所有类型片放入同一个评分体系。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普遍对超级英雄电影非常宽容——不仅仅是普通观众,影评人亦是——只要不到《雷神1》《美国队长1》那个程度,基本上绝对在7分以上。比如说,上映时同样都是8.2分的《银河护卫队2》和《爱乐之城》,但你应该知道这里面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一个降了0.1一个升了0.1)不仅仅是电影类型,地域之间也存在差异。比方说,不得不承认,豆瓣观众对于目前的院线国产电影要求是有些严苛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一部分国产烂片打负分都不足为过。)而我前两天为了科林叔看完的《BJ单身日记》三部曲,这个类型的玛丽苏无逻辑意淫剧情,真的值得统一的7分以上吗?再比如,前段时间看日剧观察下来,事实上对日剧的打分体系也完全不能用作国产剧的范畴,当然这也就包括韩剧英剧美剧,以及英美(主流)电影欧洲(非主流)电影印度电影等等等等。实际上,地域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这部电影,因为只要是涉及地域,一定程度上就涉及了影片背景国情等等因素。例如《大护法》的8.0分,我们确实承认这部电影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同样题材在国外电影中也不乏优秀的案例,但这样一部自分级且带有寓言 {MOD}彩的反乌托邦(or反极权)国产动画电影打出这样的分数就有一定的道理。同样,《摔跤吧爸爸》9.1分确实有点虚高,但当你结合了印度国情,这样一部带有超前性的有育人意义的电影就值得人们深思和尊敬。这其中又牵涉到了接下来要讲的几点问题。第二,受众范围。一千人打分平均下来的9分和十万人打分平均下来的9分含金量一定是不同的。与国剧甚至部分英美剧相比,日剧的受众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再比如小众的美剧,单纯的喜好颜值或者基情的观众在小范围内的褒贬,这个高分或低分就都是要被打上问号持保留意见的。再举个例子,比如我男神的《刺客信条》5.4分(五万人评分),另一部差不多烂的《百夫长》6.3分(七千人评分),差了将近1分,但你并不能因此就说前者比后者更烂。实际上我觉得两者叙事同样垃圾的情况下,前者的视效甚至更胜一筹。但问题就在于,《刺客信条》是一部耗资巨大阵容强硬不论国内国外都有着巨大反响的作品,关注这部电影的不仅仅是演员以及编导们的影迷,还有大量原版游戏无比忠实的粉丝,他们看电影的角度对电影的预期和要求都是一部小规模上映未引起多少水花的普通B级片(甚至现在只有粉丝会去看的电影)无法比拟的。第三,说到底,评分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甚至影评人可能也只能说是趋向于客观,而无法完全摒弃主观。我们常常见到一种说法——“多一星为了xxx”“为xxx减一星”。这种情况多见于小众电影,比方说第二点里所讲的为“颜值和基情”打出的高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偶像去年参演的电影,虽然那部电影依旧是妥妥的低分,但短评中不乏“一星给xxx(我偶像)一星给xxx唱的主题曲”…可问题是,他真的值得这一星(即两分)吗?他的演技有多好吗?……所以凭什么呢?就凭粉丝多吗?当然,这些想法,包括我以上对于《BJ单身日记》的想法,这都是我个人的主观想法,并不能代表任何人。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豆瓣的观众并非普遍拥有专业知识的影评人,且即便是影评人,也并不百分之百的等于权威,等于标准答案。我也经历过豆瓣5.0的电影我觉得好看,8.9的片子我觉得一般,但我并不因此而怀疑自己的判断。看电影其实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分数虽然存在以上的局限性,但确实是接触好电影的捷径。然而当你要对电影真正地有一套自己独特甚至独立的认识见解则是一个没有捷径的过程
最多设置5个标签!
下面着重说一下豆瓣电影的评分是否有公信力:
1,豆瓣评分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
关于影视作品的评分平台在国内其实不多,豆瓣、猫眼、淘票票、时光网、微博,大概就这些平台,其中,评分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就只有豆瓣、猫眼和淘票票这三个平台。而这三个平台中最被经常提及的是用户量最少的豆瓣,豆瓣是个比较奇葩的存在,用户量特别少,像《战狼2》豆瓣标注总人数是50万,《我不是药神》八十万,而猫眼和淘票票这种大热的影片标注数都在三四百万级别,比如猫眼,在国庆、过年这种高峰期一天的出票量就可以达到3000万张票,所以豆瓣和猫眼淘票票从用户数量上来说根本没法比。
但是豆瓣评分在影迷群体当中(注意是影迷群体)的地位确实猫眼和淘票票比不了的,豆瓣建立比较早,积累了一大批影迷群体和文艺青年,他们对电影品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豆瓣评分要比猫眼和淘票票严苛很多,也正是因为这种严苛,使得豆瓣的评分格外受到关注,因为随随便便一个国产电影很容易在猫眼和淘票票上拿到8分以上,而豆瓣的8分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基本上7分以上的片子就非常不错了,物以稀为贵,所以豆瓣评分在影视行业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尤其对于好电影来说,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拉不开差距,而豆瓣更能把好电影的“好”用具体数字标注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推荐电影和剧集的自媒体文章经常用“豆瓣X分神片...”这样的句式来做文章标题。
2、豆瓣的反作弊机制是否完善:
其实从《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一文中也能看出,豆瓣评分很难刷,从水军的市场报价来看,刷豆瓣想看和评分的价格,也都是各个平台当中价格最高的那个,所以也侧面证明了一点,豆瓣反作弊机制是相对可靠的。此处注意一点,对于评分的作弊和反作弊是一场攻坚战,反作弊并不能完全防止作弊,反作弊的作用是使作弊的成本很高,高到作弊者望而却步,就达到目的了。
3、豆瓣电影评分对于国产电影的价值:
上面说了,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绝大多数电影都能轻松过8分,而豆瓣对于国产电影说是过于严厉也不为过,基本上烂片都在2-4分,好片7.5-9分。没有差,就谈不上好,豆瓣这种能够拉开差距的评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电影市场中影片的优胜劣汰有巨大帮助的;
同时又不能过分夸大豆瓣评分的价值,因为在国内电影市场中,豆瓣评分与票房不一定是正相关的,由于豆瓣用户群体的特殊性,文艺片、艺术片等影片在豆瓣上评分会偏高,而这类影片在猫眼和淘票票的用户群(普通观众)中得分是普遍偏低的,此时豆瓣的高评分或许对影片的市场帮助不大,而商业类型片在豆瓣评分当中得分是偏低的,但是这些商业类型片普通观众最爱看,所以在猫眼和淘票票上评分会高一些,票房也就高一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单纯从市场和票房角度来说,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对于研究电影市场受众和扩大票房更有帮助。
豆瓣电影的戾气和宽容:
豆瓣电影已经不是我10年前玩豆瓣时候的样子了,网页版面倒没太大的变化,只是用户有进有出,用户结构有了比较大的变化。现在的豆瓣戾气比较重,没上映的影片,冲着导演或演员打一星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豆瓣评分现在呈现出两极分化,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好电影,豆瓣评分会让你显得更好,而烂电影,豆瓣评分会让你显得更烂,6分左右的电影越来越少,对于好电影的宽容和对于烂电影的不宽容,这种矛盾的状态或许就是豆瓣用户感性的一面。
其实,不论是豆瓣还是猫眼淘票票,他们的评分都只是个参考绝对值,所在平台的评分并不能代表一部影片的品质,看电影毕竟是个相对主观的事,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很正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更代表普通观众的感受,对于整体市场和票房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而豆瓣电影的评分更能代表文艺青年和影迷群体的感受,对于电影评论和艺术水平的研究更有参考价值。
普遍情况下,我们会说豆瓣6分以下是“烂片”,7分(或者7.5分)以上是“值得一看”。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确实是ok的,但并非不存在问题。
第一,你不可以将豆瓣的所有类型片放入同一个评分体系。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普遍对超级英雄电影非常宽容——不仅仅是普通观众,影评人亦是——只要不到《雷神1》《美国队长1》那个程度,基本上绝对在7分以上。比如说,上映时同样都是8.2分的《银河护卫队2》和《爱乐之城》,但你应该知道这里面的含金量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一个降了0.1一个升了0.1)
不仅仅是电影类型,地域之间也存在差异。比方说,不得不承认,豆瓣观众对于目前的院线国产电影要求是有些严苛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承认,一部分国产烂片打负分都不足为过。)而我前两天为了科林叔看完的《BJ单身日记》三部曲,这个类型的玛丽苏无逻辑意淫剧情,真的值得统一的7分以上吗?再比如,前段时间看日剧观察下来,事实上对日剧的打分体系也完全不能用作国产剧的范畴,当然这也就包括韩剧英剧美剧,以及英美(主流)电影欧洲(非主流)电影印度电影等等等等。
实际上,地域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以怎样的心态看待这部电影,因为只要是涉及地域,一定程度上就涉及了影片背景国情等等因素。例如《大护法》的8.0分,我们确实承认这部电影存在这样那样的硬伤,同样题材在国外电影中也不乏优秀的案例,但这样一部自分级且带有寓言 {MOD}彩的反乌托邦(or反极权)国产动画电影打出这样的分数就有一定的道理。同样,《摔跤吧爸爸》9.1分确实有点虚高,但当你结合了印度国情,这样一部带有超前性的有育人意义的电影就值得人们深思和尊敬。
这其中又牵涉到了接下来要讲的几点问题。
第二,受众范围。一千人打分平均下来的9分和十万人打分平均下来的9分含金量一定是不同的。与国剧甚至部分英美剧相比,日剧的受众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再比如小众的美剧,单纯的喜好颜值或者基情的观众在小范围内的褒贬,这个高分或低分就都是要被打上问号持保留意见的。再举个例子,比如我男神的《刺客信条》5.4分(五万人评分),另一部差不多烂的《百夫长》6.3分(七千人评分),差了将近1分,但你并不能因此就说前者比后者更烂。实际上我觉得两者叙事同样垃圾的情况下,前者的视效甚至更胜一筹。但问题就在于,《刺客信条》是一部耗资巨大阵容强硬不论国内国外都有着巨大反响的作品,关注这部电影的不仅仅是演员以及编导们的影迷,还有大量原版游戏无比忠实的粉丝,他们看电影的角度对电影的预期和要求都是一部小规模上映未引起多少水花的普通B级片(甚至现在只有粉丝会去看的电影)无法比拟的。
第三,说到底,评分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甚至影评人可能也只能说是趋向于客观,而无法完全摒弃主观。我们常常见到一种说法——“多一星为了xxx”“为xxx减一星”。这种情况多见于小众电影,比方说第二点里所讲的为“颜值和基情”打出的高分。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偶像去年参演的电影,虽然那部电影依旧是妥妥的低分,但短评中不乏“一星给xxx(我偶像)一星给xxx唱的主题曲”…可问题是,他真的值得这一星(即两分)吗?他的演技有多好吗?……所以凭什么呢?就凭粉丝多吗?当然,这些想法,包括我以上对于《BJ单身日记》的想法,这都是我个人的主观想法,并不能代表任何人。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豆瓣的观众并非普遍拥有专业知识的影评人,且即便是影评人,也并不百分之百的等于权威,等于标准答案。我也经历过豆瓣5.0的电影我觉得好看,8.9的片子我觉得一般,但我并不因此而怀疑自己的判断。
看电影其实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分数虽然存在以上的局限性,但确实是接触好电影的捷径。然而当你要对电影真正地有一套自己独特甚至独立的认识见解则是一个没有捷径的过程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