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计报表披露的改进问题(论文)

2023-07-25 19:29发布

会计信息披露之改进 〔论文摘 要〕目前我国公司会计信息采取的披露方来自式和内容基本沿用传统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而且应该由重

会计信息披露之改进 〔论文摘 要〕目前我国公司会计信息采取的披露方来自式和内容基本沿用传统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而且应该由重
1条回答
2023-07-25 19:42 .采纳回答
会计信息披露之改进

〔论文摘 要〕目前我国公司会计信息采取的披露方来自式和内容基本沿用传统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而且应该由重点披露过去转向未来,并且要增加面向所有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性。?
?

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目前已粒散导黄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会计信息披露所涉及的违规、违法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规范公司信息披露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试就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作些研究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信息披露是指凡影响各类信息使用者对公司目前和将来的预测,进而影响其决策行为的信息,都应予以揭示并公布于众。信息披露能否做到公开、有效、及时和充分,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规范化的信息披露可以使各类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的财务360问答状况和经营业绩,帮助其作出决策,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把公司的发展状态置于广大股东的监督之下,促进公司管理当局优化吗决策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财富和社会经济效益。为此,会计信息披露的健全与完善至关重要。?
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是财务报表,但财务报表的附注、其他财务报表也是提供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手段,与财务报表共同构成财务报告。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随着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冲击,传统财务会计遭遇挑战,建立在原有经济基础上的现行财务报告找便响找民联沿排么不能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作出应有的、及时的反应,所提供的真正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少,从而招致会计界、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指责。会计信息披露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克服现行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充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值得人们认真研究深入探讨。?

二、现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四表体系在目前满足了社会要求公司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求。但在股份制企业遍布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现行的公司财务报告选便区跟全载日益显露出滞后性。,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比如现行财务报告只关和故长了给核重群注过去不重视未来;主要提供货币信息,非货币信息无法在表内反应等等都尽显出弊端。?
1.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
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基本上成型于上世纪60年代,在此之后,财务报表改革只是“小修小补”,最大的变化就是又加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但没有触及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的结构。然而当前的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立足于原来经济环境之上的财务他令报告体系不能完全反应经济现实。尽管完整性送元集随源两承议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但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已经凸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困难,披露不足。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造就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商誉等无形资产由于不直接与企业的交易活动相关,且在确认和计量中存在不确定性,担心由此引发财务报告项目计量的不确定性而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反映。虽然这些资产的价值难以用可靠的历史成本计量和报告,但其价值体现在公司创造的超额利润上,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信息使用者都是很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日后经营业绩的意义更是深远。?
其次,人力资源投资的费用化,低估企业资产。随着人们加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源即由管理层和职工共同形成的智力网络,决定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时机、品种和功能,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地位。传统的会计模式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直接作为期间费用,不会形成资产。这就大大低估了对人力资源投资比重较大的公司资产,特别是高科技公司资产。在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人才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未被广泛应用的症结在于计量的困难;另有学者认为其关键在于人力资源会计赖以构建的基本理论供给不足。但无论何种原因人力资源这种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未得到真实反映。?
第三,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缺少衍生金融工具的反映。目前,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剧烈的债权价格、利率的波动。为筹集资金、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金融界创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以及互换交易等。与基本金融工具不同,衍生金融工具以特定的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以及价格指数等为标的,其收益来自于标的物价值的变动,因而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和未来交易的特点。它既可以作为筹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手段,也提供了投机和套利的机会,这种两面性可以使人们获取暴利也能招致严重损失。如巴林银行破产被荷兰银行兼并;中国万国证券损失10亿被申银证券兼并。因此衍生金融工具“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所引发的巨大金融风险不能被忽略。如果保持原来传统,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所形成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把它们可能带来的收益特别是风险排除在损益表之外,显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未来交易和杠杆效应的特性,按照传统的收入实现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无法在报表中确认和计量。?
2.会计信息披露侧重历史信息而缺乏前瞻性信息?
传统的财务报表以报告受托责任为目标,它建立在权责发生之基础上以提供历史成本信息为主,以财务状况和财务资源为核心。这种反应方式虽然可以较好地满足受托责任的报告与评价要求,却忽视了企业未来成长能力、企业价值和企业财富变动等信息的披露。现在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是资本市场上处于流动状态的投资者,其信息需求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有关企业未来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指标和相关信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风险和报酬的对比。但现行财务报告表现出财务报表目标转化后的不适应性,缺乏有助于投资者可靠地评价投资的风险性、不确定性、预期盈利等有关未来的信息。而预测信息是指上市公司基于生产计划和经营环境对外公开披露的反应公司未来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它的公开披露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上市公司未来生产经营状况,并据此作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从而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这就克服了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更符合财务报表的目标。?
3.会计信息披露只重整体忽视局部?
许多企业为了分散风险,开拓市场,抢占资源,在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方面迈出很大的步伐。特别是在兼并浪潮的推动下,企业集团化拥有了更大的发展,今后还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对于大型的集团公司甚至跨国公司,通过编制合并报表能够公允地表达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部分需求。但现代集团公司往往横跨几个性质、风险、获利能力迥异的产业和市场,有时还面临着部分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合并财务报表隐匿了这种跨行业,跨地区的经营的信息,从而降低以公司整体为表达基础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信息使用者不能了解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混淆了企业分布的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投资者据此将资金投入到“盈利大,风险小”的分部中去。所以,分部信息对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是必须的。但如果不厌其烦地公布所有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可能有违“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同时可能造成信息过量,使用者无所适从的问题。
4.会计信息披露形式固定,缺乏灵活性?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以会计报表为主体,要求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加以反映。因而,现行财务报告更像是为遵循标准和法规而编制的报告,而不是用来交流信息的工具。这就势必削弱了其决策的相关性。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即大量生产会计信息这一标准产品。大批量生产是指大量生产某一标准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大规模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从而获得规模效益。通用报告模式由于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相同的报告,并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标准化,所以它本质上是一种大规模生产。这种报告模式至今依然广泛流行是因为它具备大规模生产的优点:(1)生产大量相同的标准化财务报告可以产生规模效益;(2)报告的标准化简化了程序并增强了不同公司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也便于监管者和准则制定者更有效地监督公司信息披露;(3)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信息使用者共同或类似的信息需求。由此可见,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应用广泛的原因在于它对于报告单位,审计人员及监管者是经济的和实用的,而不在于它能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上也存在差别,不同性质的公司通过标准化财务报表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充分性和相关性将打折扣。通用报告模式不可避免的忽略了这种多样性和差别性,从而既不能满足一般使用者的需求,可能给那些需求较少或需求不同信息的人带来信息超载的问题,也可能引起信息的单一化。?
三、会计信息披露局限性的改进?

1.突破传统会计模式,重视对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披露?
由于像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要么因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目标,要么因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而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不加重视。事实上,一方面,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释放,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迫切要求揭示相关信息;另一方面,要相应在报表体系中对上述事项加以确认与计量,必然要求改革现行的传统会计模式。比如衍生金融工具给传统会计理论带来巨大的冲击:权责发生制不能合理核算企业的金融资产;历史成本不符合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活跃的特点;特别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均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而且在未来期间又必定有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入流出,衍生金融工具显然不能完全符合该定义和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因此要在表内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必须修订资产、负债的定义。FASB经过较长时间探索后,在发布的FAS133《衍生工具和套利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的权利、义务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主张。但并未对资产、负债的定义进行修订,舍弃资产、负债必须由过去事项形成的特征,而是突出获取和牺牲未来经济利益这个特征,避而不提其他两个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铺平了道路。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是根据金融工具的确认标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视为一个过程,包括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和终止确认,并突破历史成本原则以公允价值计量所有的金融资产。?
财务报告披露诸如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性质与数量的详略程度应符合充分披露原则,即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地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为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披露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和会计政策;(2)利率风险;(3)信用风险,即一方违约,企业可能损失的最大金额;(4)公允价值。?
我国的会计制度还处于逐步完善和发展阶段,对商誉、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等项目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首先解决信息的披露问题,暂时绕过确认和计量问题,待时机成熟再行研究。在没解决之前,特别是目前,应遵循充分披露原则,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
2.鼓励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预测性信息?
上市公司公开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微观看,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和客观评价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树立良好形象;从宏观看,它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但目前在我国,根据1997年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规定,公司上市时必须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税后利润总额、每股盈利、市盈率等预测性信息。至于公司上市后在年度报告中是否披露预测性信息,则取决于自愿。在上市公司担心自己经营成本增加和商业秘密泄露的情况下,预测性信息披露显然不足。这就影响到使用者对未来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增加了使用成本。此外,我们在预测性财务信息监管方面还不够成熟:(1)有关部门对企业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要求太低。强制披露主体范围过窄,仅限于上市公司上市时;要求披露的内容太少,仅要求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其他重要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则没有要求;盈利预测的披露渠道主要局限于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2)没有完善的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外部监管机制,对企业约束不力;(3)责任不清,没有建立盈利预测保险制度。在盈利预测存在重大偏差,误导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时,由于责任不清,不知追究企业管理当局还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只能笼统归结为宏观环境的影响,推卸责任了事。?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预测性信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预测性信息的质量难以保证,并由此引发法律责任。预测性信息是着眼于未来的信息,是基于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推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因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差异而使上市公司和会计师招致法律诉讼。因此,应该建立预测性信息质量保证机制,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强化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明确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2)若预测信息与实际有重大差异,要求上市公司作出说明,以促使上市公司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提高预测的准确性;(3)在相关法规中规定披露预测性信息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4)规定注册会计师的免责条件。?
3.采用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
信息使用者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1)使用者的目标和方向不同;(2)被估价的资产不同;(3)报告公司的环境不同;(4)使用者的信息偏好不同。并且信息具有不断合计与再分解、易于表达以及可以模块化和组合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信息提供者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通用报告模式被看作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确是大规模按需生产模式,即公司运用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及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反应满足顾客千差万别的需求。它假设需求是变化的,千差万别,并且难于被生产者事先确认的,其目标在于获取综合效益,即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的结合。与大规模生产不同,它以顾客为中心。由于物资产品与数据信息存在巨大差异,有人担心大规模按需生产不适用于财务报告,其实信息比实物更适合大规模按需生产,这是因为数据和信息具有不灭性、共享性、易复制性、可以不断合计与再分解、易于表达以及可以模块化和组合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使信息提供者以较低的成本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
采用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通用报告模式。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并不排除使用者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另外,某些财务信息的需求至少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因此通过与使用者沟通,公司可能在事先获得使用者一些信息需求。因此通用财务报告模式对使用者是有用的,并且具有可比性和经济性的优点。?
4.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披露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质量特征要求,应加强化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监管:(1)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及监督,减少由舞弊行为带来的信息失真; (2)加强会计法规、会计规范的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制度性失真,并建立一个统一的规范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体系;(3)企业内部要建立起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保障系统,从法人代表、内审人员到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担负起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余玉苗,等.上市公司子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改进.财务与会计,2008,(3).?
[2]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人民出版社,2007,(4).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