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 10:10发布
在历史上,武将确实会有一对一的单挑,不过和演义里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先看两个史料: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根据《英雄记》记载,郭汜在长安城北布阵,吕布出城迎战,提出一对一单挑来决定胜负。于是郭汜和吕布两个人对战,最后郭汜被击败,不过郭汜的随从将他救走。
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以骑五十挑战,加右足马鬣上,嫚骂光弼。光弼登城顾诸将曰:“孰能取是贼?”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是非大将所宜。”左右以孝德对……孝德追及,斩首,携之而归,贼徒大骇。”
史思明率军攻打河阳,命部下勇将刘龙仙率五十名骑兵去挑战。李光弼问谁能出战,仆固怀恩主动请缨,不过李光弼没同意,说这不是大将适合做的事,改派白孝德出战。结果是白孝德斩杀了刘龙仙,砍了对方的脑袋。
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春秋时期,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致师!
在春秋时期,打仗是非常讲究规矩的!
这里给大家列举了一些当时战争中的规矩。
(一)
春秋时代的战争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参战但不作战,主要担任扛行李、喂马、做饭这些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贵族男子,称为“战士”。
(二)
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
(三)
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四)
春秋时代的战争全部都是车战,没有马战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战,而是每个战士驾驶一辆战车。战车按一字排开。
(五)
两军战车数量均等,即敌军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杀,也就是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不和其他敌军战车交锋。
(六)
春秋时代战争的规矩是: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击鼓进军。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方才会打招呼:“你摆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
(七)
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战士用戈互相敲击。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这是第二个回合……以此类推……通常几个回合以后战斗就会结束,因为这种来回掉头会让战车轮子或者其他部件坏掉……
(八)
春秋时代战争的另一个法则是:如果敌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必须马上停止战斗,让伤员回营疗伤。而我方战士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斗当中。
(九)
还有一个法则:不能俘虏有白头发的战士,有白头发说明年纪已老,必须把他放回去养老。
(十)
敌军如果战败选择撤退,一般情况下不追击。追击也可以,但只许追50步。《孟子》说“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么资格笑话人家呢?但这句话放在春秋时代,50步是可以笑话100步的,因为跑50步就已经安全了,敌军不会再追,还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么……
再说回致师!相较于战术,春秋时期的战争更重士气!
以我们所熟知的《曹刿论战》为例,曹刿提到:“夫战,勇气也。”(打仗,靠的是士气)鲁国的曹刿也是利用士气,在齐军士气衰弱之时下令发动进攻,这才赢得了强大了自己许多的齐军。
在实战之中,振奋士气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致师!即在全军开战之前,统帅或统帅派人出阵挑战敌军。
一些古代电视剧,尤其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武将出阵单挑总要斗个你死我活,而春秋时期致师的主要目的并非厮杀,而是为了涨己方士气,灭敌人威风。
致师还有不同于单挑的一点,那就是致师者骑着的不是马,而是战车。战车又叫兵车、革车、武车、轻车,是商朝至春秋时期最主要的作战兵器,当时的战争基本都以战车战为主。
存在这种现象。
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曾要和刘邦对决,刘邦没有应允。曹操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刘备的义子刘封叩关叫阵,曹操说我儿黄须儿曹彰可以和刘封对决,曹彰赶到长安时候,曹操已经率军撤离了汉中,刘封和曹彰没有对决成。
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没有守住长安,吕布突围时与郭汜相遇,两个人单挑,吕布刺伤郭汜,郭汜部下解围,救下郭汜。
小策王孙策和太史慈对决过,没有分出胜败。
隋朝名将史万岁精于骑射,骁勇善战。曾和一名突厥勇士对决,杀死突厥勇士。
安史之乱时期,叛军骁将刘龙仙谩骂叫阵,唐军勇将白孝德应战斩杀刘龙仙。
五代十国时期夏鲁奇力擒铁枪王彦章。
赵匡胤后周为将时曾砍伤擒住后唐将领皇甫晖。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这样的情节,打仗时候两军将领先跑到阵前进行单挑。这就让人不得不疑惑,打仗不是打群架拼阵型吗?古代打仗将领们真的会进行单挑吗?
其实这种事情在古代是真有的,当时可不叫单挑,与个专门的词汇,叫做致师。为什么这么叫呢,这就先得说一下致师,也就是单挑的目的。
古代人进行打仗时候,有时候为了鼓舞士气,会排出几个人到敌方阵前骚扰,对敌人竖个中指骂个街什么的。如果对方不回应,自己这边的部队就会跟着起哄,一来二去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士气就会高涨,就跟我们军训时候拉歌一样。
如果敌方忍不住了,就会骂回来,然后派人出去把这个来挑衅的给灭掉,不然自己这边的士气必然遭受打击,到了全军出击的时候战斗力会受影响的。因为对方只派了几个人,这边通常也会排跟对方差不多的人数。
上面说的这个行动就是致师,通常来说这是个很危险的行为。两军阵前进行单挑,通常都不会有人能跑掉,必然有一方被杀或者被俘。赢了还好说,一旦输了不光减员,对自己这边的士气打击也非常大。所以说古代打仗时候真正去实施致师的并不多,在史书上记录的也比较少。
虽然三国演义里面几乎所有的战争都会先单挑,但是三国时期真正进行的致师行为很少,三国志是记载这段时期最权威的史书,里面对致师只有寥寥几次的记载。
其中有一次就是吕布对战郭汜,吕布主动打开城门出去挑战郭汜,然后轻松的解决对方,郭汜的随从眼疾手快赶紧把他救下,不然就被吕布给斩杀了。
《三国志》中是这么记录的: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另外孙策和太史慈也在阵前单挑过,《三国志太史慈传》里就记载有相关的情况,两人打了半天不分胜负,然后双方的手下都上前帮忙,随后就散开了。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打仗不是儿戏,将领们通常都是身在后方进行指挥,不会跑到阵前去单挑涉险,这样做不管输赢对己方其实都没好处,一旦失手被杀了,自己这边还没开打将领就先没了,那么就算优势再打也必然会战败,所以历史上很少有人会这么干。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那么多单挑的情节呢?
因为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为了读者能看得爽看得明白,为了把主角们塑造的更加厉害,也为了小说能够更加有趣,作者故意把战争往简单了描写。
如果用打断篇幅去描写将领们如果排兵布阵,如何调剂粮草,这样一来小说的可读性就没有那么高了,普通的文化程度低的老百姓可能就会看不懂,而且作者本身也不是军事家,这样的情节他也不一定能驾驭得来。
根据中国最重要的发明”马镫”的考古证据来说,看这个问题就觉得有一点好笑,请去查一查马镫的使用是在什么时候?
马镫几乎可以列为中国发明第一位,因为它的重要性影响很多历史,因为没有马镫,大将军坐在马背上,两条腿是晃来晃去,关刀怎么挥舞?
有了马镫,匈奴人可以站在马上直接拿大刀砍下去,当时欧洲人看了简直吓呆了;所以你应该可以想象得到,所谓的十字军东征,那个实际的画面就是战士坐在马上拿着长矛,遇到敌人就跳下马直接冲杀,跳上跳下才是实际的情况。
电影的古代战争骑马冲杀的情况,那是用现代的马镫去演古代,好看而已。
所以,古代的战将没有马镫,如何一对一单挑?两只脚没有马镫的着力点,坐都坐不稳,何来”招式”?每次我一想到这类的电影和问题,不自觉地就笑起来。
感谢邀请,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武将单挑可以说是小说演义中最精彩的地方,我们收看历史剧的时候往往那些个宏大的冲锋场面不是我们所喜爱的,武将一对一单挑更为是人们所喜爱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许褚战马超,张飞战马超......那一幕幕单挑战往往让人向往(毕竟每个男儿都向往英雄梦),而在游戏中《三国志》系列也有一个单挑系统玩家可以操纵游戏人物进行单挑战斗,然而在历史上是极少,像演义那样可谓是九牛一毛了。
两个最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为何单挑会很少,一个就是我们玩的中国象棋,我们会发现将只能在九宫格内进行行走而旁边有两个士护卫者,只有车马炮卒过河进行战斗。从象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将都保护的严严实实的,更不可能进行单挑。毕竟将一死就意味这没人指挥,群龙无首最后就只能树倒猢狲散了。
另一个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甘宁救凌统的故事,合肥大战中,凌统和乐进单挑,结果曹军那边有人突发暗箭射中凌统的战马,凌统被战马掀翻在地,就差乐进一刀结果了凌统,幸得甘宁突发冷箭,两边互相各自拉回自己的大将,而后凌统和甘宁成了莫逆之交,可见如果武将单挑的风险很大冷不丁一箭可以对军队的士气严重的打击,结果大将损命,不战而败。
最后,咱们拿一个真实存在的单挑事件,记载在《三国志 太史慈传》的故事: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后来这则故事也就被《三国演义》写成了: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可以说太史慈这次简单的单挑还是有运气成分在(毕竟一方只有一个人,而另一边有13位大将且孙策的性格属的原因,因而太史慈成功的单挑了孙策)。
当然我们还是喜欢单挑毕竟双方大将作战而两边的士兵观战,这或许也属于另一类战争的魅力吧!
以上为个人意见,还望各位多多交流。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古人为什么打仗。是为了荣誉吗?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我是天下无敌吗?当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为了活命,为了种族的延续,也可以说了种族能够很好,更安全的生活下去。因此,电视剧中的剧情和小说当中写的内容都只不过是一种艺术手段罢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剧情的产生也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首先,我国的战争史是有一定逻辑性的。商朝之前,由于没有确切的书籍存在或者说没有规则性记录历史的习惯。因此,我们只能在一些夏朝或者更久远时候出土的文物当中寻找蛛丝马迹。那个时候的战争非常原始,也没有明确的战术战略,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那个时代的战争应该叫“蛮荒混战时代”。
而到了商朝以后,社会的制度和礼教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人们认为原始的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有的时候,真的是战斗到仅剩一兵一卒仍然拼死战斗,最后可能是一个种族的彻底覆灭!这样一来,即便获胜方也只是得到了一个满面疮痍的焦土。获胜方的种族也很难再次恢复生产和劳作。而有的时候战争刚刚开始,士兵就已经抱头鼠窜了,明明有获胜的优势却只能俯首称臣。如此一来,这种毫无规则的战争也就只变成了消耗人口的活动。因此统治阶级首先就制定了战争规则。这也就来带了第二个时代礼教战争时代。
这个时代主要是西周和春秋时代。这个时候的战争有很多的讲究。首先,必须得先约战,并且得约定好战争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必须得先排兵布阵完毕之后双方才能开战。最后,讲究个穷寇莫追。也就是说,一方战败逃跑,战胜的一方必须网开一面不得赶尽杀绝!开起来有点儿像儿戏,但这也是有历史背景的。
因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如果不采用这样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人口,最后的结局可能真的就只剩下了一片焦土。
最后进入的阶段应该叫“奇谋战争”。为什么这么叫呢?归根结底还是是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战国时代的兵家思想和文化的形成使得战争形式变得多样化,相对也更加诡变和科学。统治者渐渐发现兵贵神速,能够快速消灭敌方战斗力量就能快速取得最终胜利。此道高手中当属楚汉争霸时期的韩信最为突出!十面埋伏将项羽斩尽杀绝也就断送了楚国再次崛起的希望。
而随着战争的复杂化,也导致了战略和战策脱离了普通老百姓的知识范畴。所以一些艺术创作者为了能够让普通百姓理解,也就创造出了武将单挑的故事情节。
首先古代的武将一对一单挑是存在的,但是这属于个人行为,例如武将之间非常钦佩对方,选择单挑,一阵高低。或者武将爱兵如子,不愿意手下士兵受伤,选择单挑,如果已方战败,便投降,以免手下无辜死亡。
再者,真的战争是不会单挑的,因为这不符合战争的规律,正常的就是士兵一拥而上,己方将领后方指挥。
最后真的单挑一般都是决斗,存在私下的私人行为,影视之中的单挑大部分也是为了影视效果,博取人们的眼球。
两军交战武将单挑都是不可能的只会出现在电视剧和电影里,为的是拍摄效果吸引眼球
而真实的古代两军交战是不可能直接派将军上去1V1单挑的:因将军是个至关重要的职位是坐镇军中指挥大军打仗,就算有单挑这一说两军将领也不会单挑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在历史上,武将确实会有一对一的单挑,不过和演义里的方式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先看两个史料: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根据《英雄记》记载,郭汜在长安城北布阵,吕布出城迎战,提出一对一单挑来决定胜负。于是郭汜和吕布两个人对战,最后郭汜被击败,不过郭汜的随从将他救走。
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以骑五十挑战,加右足马鬣上,嫚骂光弼。光弼登城顾诸将曰:“孰能取是贼?”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是非大将所宜。”左右以孝德对……孝德追及,斩首,携之而归,贼徒大骇。”
史思明率军攻打河阳,命部下勇将刘龙仙率五十名骑兵去挑战。李光弼问谁能出战,仆固怀恩主动请缨,不过李光弼没同意,说这不是大将适合做的事,改派白孝德出战。结果是白孝德斩杀了刘龙仙,砍了对方的脑袋。
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春秋时期,它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致师!
在春秋时期,打仗是非常讲究规矩的!
这里给大家列举了一些当时战争中的规矩。
(一)
春秋时代的战争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参战但不作战,主要担任扛行李、喂马、做饭这些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贵族男子,称为“战士”。
(二)
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
(三)
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四)
春秋时代的战争全部都是车战,没有马战或士兵站在地上作战,而是每个战士驾驶一辆战车。战车按一字排开。
(五)
两军战车数量均等,即敌军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杀,也就是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不和其他敌军战车交锋。
(六)
春秋时代战争的规矩是: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击鼓进军。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方才会打招呼:“你摆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
(七)
双方战车交错的一瞬间,车上的战士用戈互相敲击。战车在这个过程中不停。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这是第二个回合……以此类推……通常几个回合以后战斗就会结束,因为这种来回掉头会让战车轮子或者其他部件坏掉……
(八)
春秋时代战争的另一个法则是:如果敌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必须马上停止战斗,让伤员回营疗伤。而我方战士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斗当中。
(九)
还有一个法则:不能俘虏有白头发的战士,有白头发说明年纪已老,必须把他放回去养老。
(十)
敌军如果战败选择撤退,一般情况下不追击。追击也可以,但只许追50步。《孟子》说“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么资格笑话人家呢?但这句话放在春秋时代,50步是可以笑话100步的,因为跑50步就已经安全了,敌军不会再追,还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么……
再说回致师!相较于战术,春秋时期的战争更重士气!
以我们所熟知的《曹刿论战》为例,曹刿提到:“夫战,勇气也。”(打仗,靠的是士气)鲁国的曹刿也是利用士气,在齐军士气衰弱之时下令发动进攻,这才赢得了强大了自己许多的齐军。
在实战之中,振奋士气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致师!即在全军开战之前,统帅或统帅派人出阵挑战敌军。
一些古代电视剧,尤其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武将出阵单挑总要斗个你死我活,而春秋时期致师的主要目的并非厮杀,而是为了涨己方士气,灭敌人威风。
致师还有不同于单挑的一点,那就是致师者骑着的不是马,而是战车。战车又叫兵车、革车、武车、轻车,是商朝至春秋时期最主要的作战兵器,当时的战争基本都以战车战为主。
存在这种现象。
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曾要和刘邦对决,刘邦没有应允。曹操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刘备的义子刘封叩关叫阵,曹操说我儿黄须儿曹彰可以和刘封对决,曹彰赶到长安时候,曹操已经率军撤离了汉中,刘封和曹彰没有对决成。
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没有守住长安,吕布突围时与郭汜相遇,两个人单挑,吕布刺伤郭汜,郭汜部下解围,救下郭汜。
小策王孙策和太史慈对决过,没有分出胜败。
隋朝名将史万岁精于骑射,骁勇善战。曾和一名突厥勇士对决,杀死突厥勇士。
安史之乱时期,叛军骁将刘龙仙谩骂叫阵,唐军勇将白孝德应战斩杀刘龙仙。
五代十国时期夏鲁奇力擒铁枪王彦章。
赵匡胤后周为将时曾砍伤擒住后唐将领皇甫晖。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这样的情节,打仗时候两军将领先跑到阵前进行单挑。这就让人不得不疑惑,打仗不是打群架拼阵型吗?古代打仗将领们真的会进行单挑吗?
其实这种事情在古代是真有的,当时可不叫单挑,与个专门的词汇,叫做致师。为什么这么叫呢,这就先得说一下致师,也就是单挑的目的。
古代人进行打仗时候,有时候为了鼓舞士气,会排出几个人到敌方阵前骚扰,对敌人竖个中指骂个街什么的。如果对方不回应,自己这边的部队就会跟着起哄,一来二去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士气就会高涨,就跟我们军训时候拉歌一样。
如果敌方忍不住了,就会骂回来,然后派人出去把这个来挑衅的给灭掉,不然自己这边的士气必然遭受打击,到了全军出击的时候战斗力会受影响的。因为对方只派了几个人,这边通常也会排跟对方差不多的人数。
上面说的这个行动就是致师,通常来说这是个很危险的行为。两军阵前进行单挑,通常都不会有人能跑掉,必然有一方被杀或者被俘。赢了还好说,一旦输了不光减员,对自己这边的士气打击也非常大。所以说古代打仗时候真正去实施致师的并不多,在史书上记录的也比较少。
虽然三国演义里面几乎所有的战争都会先单挑,但是三国时期真正进行的致师行为很少,三国志是记载这段时期最权威的史书,里面对致师只有寥寥几次的记载。
其中有一次就是吕布对战郭汜,吕布主动打开城门出去挑战郭汜,然后轻松的解决对方,郭汜的随从眼疾手快赶紧把他救下,不然就被吕布给斩杀了。
《三国志》中是这么记录的:
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另外孙策和太史慈也在阵前单挑过,《三国志太史慈传》里就记载有相关的情况,两人打了半天不分胜负,然后双方的手下都上前帮忙,随后就散开了。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打仗不是儿戏,将领们通常都是身在后方进行指挥,不会跑到阵前去单挑涉险,这样做不管输赢对己方其实都没好处,一旦失手被杀了,自己这边还没开打将领就先没了,那么就算优势再打也必然会战败,所以历史上很少有人会这么干。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那么多单挑的情节呢?
因为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为了读者能看得爽看得明白,为了把主角们塑造的更加厉害,也为了小说能够更加有趣,作者故意把战争往简单了描写。
如果用打断篇幅去描写将领们如果排兵布阵,如何调剂粮草,这样一来小说的可读性就没有那么高了,普通的文化程度低的老百姓可能就会看不懂,而且作者本身也不是军事家,这样的情节他也不一定能驾驭得来。
根据中国最重要的发明”马镫”的考古证据来说,看这个问题就觉得有一点好笑,请去查一查马镫的使用是在什么时候?
马镫几乎可以列为中国发明第一位,因为它的重要性影响很多历史,因为没有马镫,大将军坐在马背上,两条腿是晃来晃去,关刀怎么挥舞?
有了马镫,匈奴人可以站在马上直接拿大刀砍下去,当时欧洲人看了简直吓呆了;所以你应该可以想象得到,所谓的十字军东征,那个实际的画面就是战士坐在马上拿着长矛,遇到敌人就跳下马直接冲杀,跳上跳下才是实际的情况。
电影的古代战争骑马冲杀的情况,那是用现代的马镫去演古代,好看而已。
所以,古代的战将没有马镫,如何一对一单挑?两只脚没有马镫的着力点,坐都坐不稳,何来”招式”?每次我一想到这类的电影和问题,不自觉地就笑起来。
感谢邀请,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武将单挑可以说是小说演义中最精彩的地方,我们收看历史剧的时候往往那些个宏大的冲锋场面不是我们所喜爱的,武将一对一单挑更为是人们所喜爱的,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许褚战马超,张飞战马超......那一幕幕单挑战往往让人向往(毕竟每个男儿都向往英雄梦),而在游戏中《三国志》系列也有一个单挑系统玩家可以操纵游戏人物进行单挑战斗,然而在历史上是极少,像演义那样可谓是九牛一毛了。
两个最好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为何单挑会很少,一个就是我们玩的中国象棋,我们会发现将只能在九宫格内进行行走而旁边有两个士护卫者,只有车马炮卒过河进行战斗。从象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将都保护的严严实实的,更不可能进行单挑。毕竟将一死就意味这没人指挥,群龙无首最后就只能树倒猢狲散了。
另一个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甘宁救凌统的故事,合肥大战中,凌统和乐进单挑,结果曹军那边有人突发暗箭射中凌统的战马,凌统被战马掀翻在地,就差乐进一刀结果了凌统,幸得甘宁突发冷箭,两边互相各自拉回自己的大将,而后凌统和甘宁成了莫逆之交,可见如果武将单挑的风险很大冷不丁一箭可以对军队的士气严重的打击,结果大将损命,不战而败。
最后,咱们拿一个真实存在的单挑事件,记载在《三国志 太史慈传》的故事: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后来这则故事也就被《三国演义》写成了: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可以说太史慈这次简单的单挑还是有运气成分在(毕竟一方只有一个人,而另一边有13位大将且孙策的性格属的原因,因而太史慈成功的单挑了孙策)。
当然我们还是喜欢单挑毕竟双方大将作战而两边的士兵观战,这或许也属于另一类战争的魅力吧!
以上为个人意见,还望各位多多交流。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古人为什么打仗。是为了荣誉吗?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我是天下无敌吗?当然不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为了活命,为了种族的延续,也可以说了种族能够很好,更安全的生活下去。因此,电视剧中的剧情和小说当中写的内容都只不过是一种艺术手段罢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剧情的产生也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首先,我国的战争史是有一定逻辑性的。商朝之前,由于没有确切的书籍存在或者说没有规则性记录历史的习惯。因此,我们只能在一些夏朝或者更久远时候出土的文物当中寻找蛛丝马迹。那个时候的战争非常原始,也没有明确的战术战略,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那个时代的战争应该叫“蛮荒混战时代”。
而到了商朝以后,社会的制度和礼教得到了较为长足的发展。人们认为原始的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有的时候,真的是战斗到仅剩一兵一卒仍然拼死战斗,最后可能是一个种族的彻底覆灭!这样一来,即便获胜方也只是得到了一个满面疮痍的焦土。获胜方的种族也很难再次恢复生产和劳作。而有的时候战争刚刚开始,士兵就已经抱头鼠窜了,明明有获胜的优势却只能俯首称臣。如此一来,这种毫无规则的战争也就只变成了消耗人口的活动。因此统治阶级首先就制定了战争规则。这也就来带了第二个时代礼教战争时代。
这个时代主要是西周和春秋时代。这个时候的战争有很多的讲究。首先,必须得先约战,并且得约定好战争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必须得先排兵布阵完毕之后双方才能开战。最后,讲究个穷寇莫追。也就是说,一方战败逃跑,战胜的一方必须网开一面不得赶尽杀绝!开起来有点儿像儿戏,但这也是有历史背景的。
因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如果不采用这样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人口,最后的结局可能真的就只剩下了一片焦土。
最后进入的阶段应该叫“奇谋战争”。为什么这么叫呢?归根结底还是是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战国时代的兵家思想和文化的形成使得战争形式变得多样化,相对也更加诡变和科学。统治者渐渐发现兵贵神速,能够快速消灭敌方战斗力量就能快速取得最终胜利。此道高手中当属楚汉争霸时期的韩信最为突出!十面埋伏将项羽斩尽杀绝也就断送了楚国再次崛起的希望。
而随着战争的复杂化,也导致了战略和战策脱离了普通老百姓的知识范畴。所以一些艺术创作者为了能够让普通百姓理解,也就创造出了武将单挑的故事情节。
首先古代的武将一对一单挑是存在的,但是这属于个人行为,例如武将之间非常钦佩对方,选择单挑,一阵高低。或者武将爱兵如子,不愿意手下士兵受伤,选择单挑,如果已方战败,便投降,以免手下无辜死亡。
再者,真的战争是不会单挑的,因为这不符合战争的规律,正常的就是士兵一拥而上,己方将领后方指挥。
最后真的单挑一般都是决斗,存在私下的私人行为,影视之中的单挑大部分也是为了影视效果,博取人们的眼球。
两军交战武将单挑都是不可能的只会出现在电视剧和电影里,为的是拍摄效果吸引眼球
而真实的古代两军交战是不可能直接派将军上去1V1单挑的:因将军是个至关重要的职位是坐镇军中指挥大军打仗,就算有单挑这一说两军将领也不会单挑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