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为何经典?

2023-07-26 14:41发布

上个世纪末的大银幕上,有两艘船毁灭于观众眼前,一艘承载了海难中生离死别的爱情,一艘纪录了一段与88个琴键有关的孤独人生。前者在当年席卷全球票房缔造声名无数,而后
4条回答
1楼 · 2023-07-26 15:32.采纳回答

《海上钢琴师》不愧为一部经典影片。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这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可以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所以即便是最后一刻,他仍然不会选择离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可以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可以驾驭这种“有限”,在这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可以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他可以选择,可以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择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起。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一定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起。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这也许是他不离开的第三个理由。
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悲剧。
然而这真的是悲剧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爱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这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这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悲剧。
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择,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择,但是,我想说,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择,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一定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你没有了解他所想的,那么我们唯一可以作的事情,不是述说我们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一句,Good luck!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1900,喜欢音乐,喜欢这一片湛蓝的大海。

2楼-- · 2023-07-26 15:12

上个世纪末的大银幕上,有两艘船毁灭于观众眼前,一艘承载了海难中生离死别的爱情,一艘纪录了一段与88个琴键有关的孤独人生。前者在当年席卷全球票房缔造声名无数,而后者,在多年以后才成为众多影迷心目中的永恒。

21年后今天,打动无数人的弗吉尼亚号终于能在大银幕与中国观众重逢,关于1900的传奇故事将抖落灰尘再度随海波飘荡。

作为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经典时空三部曲之一,《海上钢琴师》在中国影迷心中的崇高地位丝毫不输《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探讨人生层面的选择和思考似乎是导演所钟爱的,不管是《天堂电影院》中的多多还是1900,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了不平凡,成就了一段传奇人生。

不同于现在影片早已被中国影迷封神的盛景,影片在欧美面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存在着口碑的两极化差异,甚至被媒体评价为“最好看的烂片”、导演平淡的叙事手法、“不是那么的具有艺术风格”让影片评奖饱受争议。

到今年因为《小丑》等影片的闯入,影片甚至将要跌出IMDb TOP250。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中国影迷对它的喜爱,影片在时光网评分高达8.8,许多影迷已把它视为人生圣经。

这部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文学剧本《1900:独白》的电影,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影迷倾向于选择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或许正如外界评价导演“托纳托雷并不热爱想象力或时代,只是热爱意象”那样,1900背后折射的其实是人类哲学意识某种共鸣。人们争相去从各种角度分析解读影片的哲学思考的同时,也在借着1900去表达那个无法成为的自己。

那份孤独而浪漫的自由吸引着每个有内心相似挣扎的人们,时至今日弗吉尼亚号被解读赋予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影片本身。关于孤独和选择,《海上钢琴师》带着人们破解了一个最浪漫的答案。

被投射出的孤独

影片不像《玛丽和马克思》那样,画面永远只有一个人,把孤独呈现的非常直接。导演选择利用弗吉尼亚号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将1900内心孤独衬托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当船停靠码头时,独自倚靠在舷窗看着人们陆续上岸的1900;当乘客们前一秒还在随着钢琴声雀跃跳着舞,下一秒听见了“美国”就蜂拥而散时,留下钢琴边略显沮丧的1900;当尝试拨通船上陌生人电话时被骂神经病的1900;这些“与人交集”的时刻无一例外都在诉说着这位天才的孤独。

而在那场人数众多的钢琴比赛上,导演干脆采用了短焦镜头,将1900与周围人隔离了开来。未曾踏上过岸的1900根本不知比赛为何意,对杰利的蔑视也感到不可思议,我们甚至可以看到1900在饶有兴致地欣赏对方的音乐,当听到《the crave》时还为之流下眼泪,然而美妙的音乐并没有让他找到知音。

天才的1900在听了一遍后就完美复制了对手的这首代表作,被激怒的杰利在决战轮来了手速炫技,单纯的快速弹奏让音乐失去了意义和灵魂,这让1900无法忍受。在骂出那句“混蛋,这是你逼我的”之后,或许也终于明白丹尼跟他说的那句“弗吉尼亚号以外的一切都是坏的”是什么意思。

此刻的1900虽然赢了,但也真的成了“独孤求败”,但热闹仍然是属于 {MOD}的群众的。唯一的好友马克斯在那一刻融入了人群中,他毫无疑问那也是属于他的孤独时刻。

或许我们还能想象,在马克思还没有踉跄出现在那艘船上时,会有多少个狂风大浪的夜晚,1900在独自解开锁轮与他的钢琴一起兜风呢。从物理常识来说,那场兜风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导演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让1900的精神具备了符号象征,也让月光下的弗吉尼亚号披上了一层浪漫且自由的 {MOD}彩。

没有国籍,没有家人、没有生日的1900将那种无处言说的孤独展现的淋漓,对故乡母题有着表达偏好的塞佩·托纳多雷,将这种情绪完美融入在了影片中。相信在越来越多离乡人涌入的大城市中,1900那种无根的漂泊感还将激起更多人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海上钢琴师》会拥有越来越多朝圣者的原因吧。

选择不下船的勇敢

生于船上成长于船上的宿命,漂泊反而带给了1900唯一的安全感。一次最多容纳两千人的弗吉尼亚号就是1900的得以将孤独安放的地方。

无论是从影片开头那句“该死的新世纪的第一天”、还是可以因为一声“美国”一哄而散的欧洲移民,亦或是代表新文化的爵士黑人音乐节充满孤傲的神情,影片无处不在传达着对欧洲黄金时代的留恋和向往。

1900被创作者视为欧陆辉煌过往的精神符号。是否选择下船也就意味着是否要与这个充斥着战争、工业革命的新世纪和解。

爱情和“大海的声音”让1900产生了下船的冲动,在一组中远近景镜头的切换中,我们看到1900在舷梯中点上定住的迟疑、困惑。眼前的纽约城在导演深焦充满纵深感的镜头下显得那么的庞大,密集。

“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我看见的,而是因为我看不见的。连绵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

在船上,1900可以任意弹出华美的乐章。而到了岸上,面对无限的世界,显然只有上帝才有资格去当那位钢琴师。

3楼-- · 2023-07-26 15:17

《海上钢琴师》不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震撼人心,它更像一杯酒,回味无穷,你不知道怎么去形容它的味道,却又不住的回想。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与它的导演,投资,演员,配乐息息相关。导演托纳托雷是一位严谨且追求质感的导演。全片耗资2千万美元,远远超过当时拍片的平均水平,为了追求真实感,大多景是花重金建造,采用真实与虚拟结合的的方式完成。为了更佳贴近角 {MOD},演员托纳托雷苦练钢琴姿势手法长达6个月。为了更加还原,剧组更是去到事件原型发生地拍摄。影片配乐出自著名的埃尼奥·莫里康内之手。综上所述,《海上钢琴师》能够成为经典是意料之中的。

4楼-- · 2023-07-26 15:26

为什么《海上钢琴师》如此经典,为什么1900如此让人着迷?

除了电影中1900的传奇经历和丰富的主题以外,更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在1900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说1900身上有着许多人都期待的东西:

1900的天才,船上的人对他的宠爱,1900的纯真,以及对于纯真的坚守。

正如豆瓣最热的短评所说的:“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影片最为平淡的故事,以及1900身上最为淳朴的特质,通往了每个人的心底,以至于1900从我们眼前走过一遭,便已经在所有人心里留下来抹不去的痕迹。

1900在养父去世以后,无师自通,成为钢琴天才,只不过是1900发现了音乐能承载自己的情绪,以及1900懂得如何用钢琴表达自己。

在船上的日子,条件虽然不好,但却无忧无虑,船长会教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厨子却会看他偷拿蛋糕时宠溺地笑。所有人对他的要求从来不是天才,只希望他开心且正直。

这多么像所有人小时候渴望的模样。

长大后的1900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被我们解读成我们心中希望的符号。他的世界狭小,过客繁多,举止绅士,又随心所欲。存在于世界之中却游离于世界之外。

这样的特质对于每一个生活着现实中并被现实缠绕的人们来说,极具吸引力。因为那是尘世中的每一个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

我们感受这世界之大,却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方向;面对着太多的选择,却不知从何入手。我们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在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在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找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

而当我们看到居然还有1900这样坚守希望的人的时候,他就像是活成了我们心中乌托邦中才有的模样,我们歆羡于1900的勇敢和坚定。

但也就在如此不真实的电影中,1900也只能付出自己的生命,何况在现实中,在现实中的你我,谁也无法做出这种选择。

我们就这样看着1900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海上钢琴师》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是在解读生命、阐释人生。主人公1900生于海上,长于海上,音乐就是他的生命,他用音乐缔造了传奇,也用音乐完成了他凄美而短暂的人生。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