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2 15:48发布
山西临汾也有,像吉县、隰县、浮山、襄汾的南贾镇,都各有特 {MOD}。如:吉县、隰县、浮山山地的苹果,硬度适中;襄汾南贾、汾城周边的苹果,处于水浇地,水分充足,口味多汁、清甜,阴历十一月至正月间,口味最好,唯一缺点是由于硬度偏低,储存至阴历二月开春时,则无口感,正因为硬度不够,价格也就比其他产地低很多,很适合低价消费
中国土生苹果品种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山东等地广泛种植,其特点是产量少、果实小、皮薄、味道甘美,但不耐储存,容易破损,因此价格昂贵,清朝时期北京旗人用其当作供果。清朝末年,美国人在山东烟台等地引进西洋品种苹果,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也在关东州的熊岳设立农业试验基地,引进西洋苹果并进行杂交改良。民国时期以后,西洋品种苹果逐渐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土生品种苹果逐渐被果农淘汰,种植范围不断缩小,最后仅河北省怀来地区有少量保存,但这些果树也于1970年代前后在中国灭绝。中国栽培的西洋苹果品种来自多种渠道。最早是于1870年前后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山东烟台。以后,德国品种输入青岛;法国人又引种入云南;英国人引种入西藏和四川雅安。辽宁旅大地区的苹果品种最早约在1902年由俄国引入,1910年又有日本人输入一批品种。1930年前后形成了辽南、胶东两大苹果产区。以后,黄河故道、秦岭北麓以及河北、山西等苹果新基地开始形成,渤海湾老产区也迅速扩大。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①气温。中国经济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为 8~14℃的地区。一般大苹果的栽培北限为最冷月的旬平均温度不低于-14℃,或日平均温度为-20℃的天数不超过15天;绝对最低气温在-30℃以上。南限的气温条件是有50天以上的落叶休眠期,日均温7℃左右的天数在10天以上;夏季各月平均气温均低于27~28℃。夏秋季气温过高,果实提早成熟,发育期短,不利于提高品质和贮藏性。②雨量。生长季节干旱、高温时,需水量大。中国主产区的年降雨量在500~800毫米范围内。雨量分布正常的年份,基本上能满足需要。花期多雨则影响授粉和座果。③光照。早、中熟品种光合作用的饱和点一般为35000~50000勒克斯,补偿点为300~450勒克斯。年日照少于1500小时,或成熟季节前月日照不足150小时的地区,不利于红 {MOD}品种的着 {MOD}。在高海拔积温低的地区,强日照可以补充部分热量,有助于中、晚熟品种果实的发育。④土壤。pH低于4~4.5,或高于7.5~8时,易引起苹果的生理病害。含盐总量在0.13%以下时可正常生长。土质以砂质壤土最适宜。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一、温度:苹果是喜冷凉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年平均气温9—14℃,冬季极端最底温不低于-12℃,夏季最高月均温不高于20℃,≥10℃年积温5000℃左右,生长季节(4—10月)平均气温12—18℃,冬季需7.2℃以下低温1200—1500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低温时间不足,发叶、开花推迟而不整齐,有的花芽甚至不萌动,到了5月鳞片松开脱落,成为枯桩,严重降低产量;绝对低温低于-30—-32℃,又发生冻害。据调查,苹果在云南不同海拔和温度地区的表现如下表。表1苹果在云南不同海拔和温度地带的表现海拔高度(米)年平均气温()丰产性果实品质病虫害生长规律适宜性1800以下15以上`差差重不正常不适宜1800—200014—15中中较重较正常次适宜2000—220013—14丰上轻正常适宜2400—250012—12.52200—240012—13高优极轻正常最适宜在2200—2400米、平均温12—13℃地带,苹果表现好的原因,主要是夏秋昼夜温差,积温足,紫外光线强,苹果表现丰产稳产,果 {MOD}鲜艳,果形高装,五棱分明,糖和维生素C含量高,含酸量低,果胶粘性大,风味好,耐贮性和耐寒性强。冬季低温足,果树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花芽质量好,次春按时萌动,发芽、开花整齐,坐果率高,病虫害少而轻,所以是苹果的最适宜地区。海拔2000—2200米、年均温13—14℃和海拔2400—2500米、年均温12—12.5℃地区,紧接最适宜区的下带和上带,是苹果的适宜区。海拔1800—2000米、年均温14—15℃地区,冬温偏高,在“冷冬”年份基本能顺利通过休眠,次年表现较正常;在“暖冬”年份,不能顺利打破休眠,就会出现发芽推迟、开花不整齐、产量降低,所以是苹果的次适宜地区。海拔1800米以下、年均温15℃以上地区,夏秋温度过高,降温晚,不仅果实着 {MOD}差,糖低酸高,而且枝叶猛长,营养生长期长,迟迟水落叶,花芽分化不良;冬温过高,休眠期低温时数不足,花芽不能顺过休眠,扰乱了正常生活规律而导致生理紊乱,次春发芽、开花不整齐,坐果率低,病虫害多而严重;在海拔2600米以上、年均温9℃以下地带,又年积温和生长期温度不足,树变矮小,节间变短,果实细胞分裂数目少和膨大系数小,导致果小、皮厚、肉硬、糖低,均是苹果的不适宜地区。因此,发展苹果应选最适宜和适宜地区建园,才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和品种的优良性状,获得高产优质的果品,收到最佳经济效益。二、雨量:苹果虽原产在夏天干燥的内陆气候地区,喜较干燥环境,但生长期仍需充足水和适宜的空气的湿度,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但雨量过多,湿度过大,又会导致枝叶茂密,病虫严重,果实 {MOD}差,糖低酸浓。一般以年雨量500—1000毫米、空气湿度60%—70%为宜。由于云南雨水的时空分布不匀,旱雨季分明,所以2—5月旱季,应结合追肥每月灌透水一次,以满足发叶抽梢和开花结果所需的水分;雨季又要做好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以减轻病虫发生和提高果实品质。三、光照:苹果是喜光性果树。据测定,多数品种的光补偿点为600—940勒克斯,饱和点为24000—75000勒克斯。光照不足,直接降低光合作用和树体营养水平,并影响果实着 {MOD}和糖分转化;强烈的直射光过多和照射的时间过长,又易引起枝干和果实灼伤。所以一定要选好园地和做好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和叶幕层合理,才能避免前述弊端。四、地势:平地、山地、海滩、河涂都可种植,但以向阳、开阔、背风、四周植被较好的缓斜地,光照好,灌排方便,种植最好;洼地、箐沟,虽土层深厚,但光照差,雨季易积水,空气湿度过大;陡坡地,土层浅薄,土壤瘦,水土流失重,均不利于果树生长。五、土壤:苹果对土壤的要求不严,粘土、砂土、壤土均可,但以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土层浅薄、石砾过多的粘重土壤,须改良后方可种植。适应酸碱度的范围为PH值5.3—8.2,最适为5.4—6.8。低于5.4,过酸,易出现缺硼、缺钙引发的缩果病和苦痘病;高于7.8,偏碱,易出现缺铁,引起叶片失绿。
中国苹果主要生产地有:天水、静宁、白水、延安、灵宝、万荣、烟台、静宁、沂源、蒙阴、砀山。
其他地方不生产苹果的原因主要是,苹果生产栽培要求比较高,是喜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对苹果的生长、产量、质量的好坏影响很大,需要土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含丰富有机质,微酸性到微碱性。
扩展资料:
主要中国生产苹果地的优势:
1、天水:天水花牛苹果是中国 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商标的苹果品种。2008年,天水市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中国苹果优势产区。全市苹果总面积达115.7万亩,总产值为5.1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
2、万荣:苹果皮薄肉厚、质脆汁多、酸甜爽口。享有“一口万荣果,三日未绝香”之美誉,口感源自于万荣县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连续四年出口澳大利亚,占全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苹果40%的份额,2015年成为中国首家出口美国的苹果品牌。
3、白水:县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其“白水”苹果也被确定为陕西省知名品牌。
4、延安:是苹果的最佳适生带,所产苹果个大、 {MOD}艳、细、脆、香甜,耐贮运、无污染,品种近70个, 延安苹果及其果汁、果干等制品已成为远销全国各地的名特产品和来延旅游观光人士馈赠礼品必购之物。
5、灵宝:是最适于苹果生长地带之一,因为境内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苹果生长,果味在酸度和甜度都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为苹果之王, {MOD}泽鲜艳,味道纯正,深加工产品已经有苹果醋、苹果酒、苹果果汁、苹果罐头等几十个品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苹果
苹果种植区很广。苹果属苹果种的中小型苹果,可以种到黑龙江北部的黑河、嫩江一带。大苹果类一般栽培北界在沈阳以南;栽培南界可达闽西、粤北、桂西、滇南一线;西界可达伊犁、叶城、日喀则一带。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区:黄土高原区、勃海湾区、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及秦岭区和西南高原区。详细的一些产地可见http://www.sxpg.cn/Search.asp?Field=Title&Keyword=&ClassID=10&page=1但是这些产地并不完全,总而言之,苹果产地分布极广。以上六个大区的分布还是很实用的产地的分布主要由苹果生长发育条件决定,符合生长条件的位置主要由以下条件决定。 一.温度 温度是苹果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各种苹果对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及最高温度,称为3基点温度。温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温周期。有季节的变化及昼夜的变化。1d中白昼温度较高,光合作用旺盛,同化物积累较多;夜间温度较低,减少呼吸消耗。因而这种昼高夜低的变温对苹果生长有利。但不同苹果适宜的昼夜温差范围不同。通常热带苹果昼夜温差应在3—6℃;温带苹果5—7℃,而沙漠苹果则要相差10℃以上。 此外,果实生长后期昼夜温差是影响果实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疆、甘肃等地由于昼夜温差较大,苹果含糖量高,品质优良,是我国著名的苹果生产基地,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在黄土高原则高达15%。 二.光照 光照是苹果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其通过光强、光质和日照时间长短影响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从而制约着苹果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1) 光照度(1ight intensity):光照度常依地理位置、地势高低、云量及雨量等的不同而呈规律性的变化。即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强。1年之中以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1d之中以中午光照最强,早晚光照最弱。 (2) 光质(lignt quality):光质又称光的组成,是指具有不同波长的太阳光谱成分,其中波长为380~760nm之间的光(即红、橙、黄、绿、蓝、紫)是太阳辐射光谱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称为光合有效辐射。而在此范围内的光对苹果生长发育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苹果同化作用吸收最多的是红光,其次为黄光,蓝紫光的同化效率仅为红光的14%;红光不仅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还能加速长日苹果的发育;相反蓝紫光则加速短日苹果发育,并促进蛋白质和有机酸的合成;而短波的蓝紫光和紫外线能抑制茎节间伸长,促进多发侧枝和芽的分化,且有助于花 {MOD}素和维生素的合成。因此,高山及高海拔地区因紫外线较多,所以高山花卉 {MOD}彩更加浓艳,果 {MOD}更加艳丽,品质更佳。 (3) 光照长度(1ength of day or duration of sunshine):日照长度首先影响苹果花芽分化、开花、结实;其次还影响到分枝习性、叶片发育,鳞茎等的形成以及花青素等的合成。 三.水分 水是苹果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养分进入苹果时的外部介质(如很多主动吸收的离子)或载体(大多数被动吸收过程),同时也是维持植株体内物质分配、代谢和运输的重要因素。其中,苹果吸收的大部分水分用于蒸腾,通过蒸腾引力促使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并有效调节体温,排出有害物质。 苹果的需水特性:不同苹果对水分的亏缺反应不同,即对干旱的忍耐能力或适应性有差异。苹果的需水特性主要受遗传性决定;由吸收水分的能力和对水分消耗量的多少两方面来支配。苹果属于中性植物(mesophyte),不同生长期对水份的要求不同。 苹果生育期的4~9月,约需降水540毫米。年内降水分布不均的苹果产地多是由于,土壤蓄水性好,不均性降水,可通过土壤容蓄调节使用,形成苹果栽培优势的供水条件。 四、土壤与营养 苹果树根系入土深而广,与土壤接触面大,可适应沙质土、壤质土、黏质土、砾质土等不同土质。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指土壤中有机质及矿质营养元素的高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2%以上才能满足苹果高产优质生产所需。化肥用量过多,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因此,大力推广有机生态农业,改善矿质营养水平,提高土境中有机质含量,是实现苹果产品高效、优质、丰产的重要措施。土壤酸碱度影响苹果养分的有效性及影响植株生理代谢水平。不同植物有其不同的适宜土壤酸碱度范围。而苹果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为PH5.5-7.0。 苹果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为氮、磷、钾,其次是钙、镁。微量元素虽需要量较小,但也为苹果所必需。五、地势地形 地势地形是影响苹果生长发育的间接环境因素。它是通过改变光、温、水、热等在地面上的分配,从而影响苹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品质变化。而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具有自然调节光、温、水、热的地理属性,非常利于苹果生长发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中国苹果的生产最初是自西向东逐步扩展的。新疆及河西走廊是中国绵苹果和花红等小苹果的最早生产基地,从3世纪起逐步转向华北及长江流域传播;东北则为抗寒小苹果的老产区。19世纪中叶,西洋苹果引进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便成为西洋苹果的主要产区,并逐渐扩展至整个渤海湾地区。100多年来栽培品种新旧更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到90年代,苹果栽培已扩展到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就其生产规模,以及气候等条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6个生产区。 (一) 东北小苹果产区 以黑龙江、吉林为主,包括辽宁年平均气温<8℃并且1月平均气温-12℃线以北地区,内蒙古东南部和阴山以北地区,以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气温一般在6-8℃,1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下,7月平均气温为20-30℃,年降水一般为400-600mm,但东南部较多,可达800mm,且雨热同季,对中、小苹果生长有利。年日照在2300-2500h,集中于生长季节,惟积温较低,仅2200-3200℃。 (二) 西北苹果产区 本区包括范围很广,东起山西中北部,包括陕西中北部,宁夏、内蒙古阴山以南,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黄河-湟水沿岸低于2000m的地区和新疆的伊犁、阿克苏、喀什、焉耆盆地等地。地势高(苹果栽培区平均海拔在800-2000m),纬度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降水量少是其特点。 (三) 渤海湾苹果产区 本区是西洋苹果的老产区。包括辽南、辽西、胶东、河北省大部和北京、天津两市,1990年全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3.3%,年产2.7327×106t。1991年后,也有较大的发展,但辽宁省的增长较缓,以至全区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为55.3%,1995年全区苹果产量为7.7539×106t。从气候条件的差异上,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小区。 1、辽南、辽西产区 苹果商品性生产主要分布在年平均8-10℃,和1月平均温度-10℃的等温线以南地区。辽南以大连、普兰店、瓦房店、盖州、营口为集中产区;辽西则以葫芦岛市、锦县等地为主, 辽阳、鞍山、朝阳等地数量较少。 2、山东产区 山东是中国绵苹果的老产区之一,大部在鲁中山区和济南附近。引进西洋苹果后,首先在胶东半岛集中发展,以后逐渐扩大到全省。 3、河北和京、津产区 河北省主要集中于北部,其中以唐山、承德和张家口等地为最多,1980年三地栽培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3.7%,石家庄地区为新产区,约占10%左右,其他各地都是在70年代后逐步得到发展。 (四) 中部苹果产区 从北纬35。以南到淮河、秦岭以北,东起连云港,经徐州、郑州,西至宝鸡是中国新兴的一条最长的苹果栽培带。 1、黄河故道产区 洛阳以东,以黄河故道为主体,年平均气温在13-15℃之间,1月平均气温为-1.6--l℃,4-l0月平均温度>20℃,7月平均在27-28℃。年降水量大于650-l000mm,东部高于西 部。年日照在2300-2500h。有效积温高,在4500℃以上。故道地带土壤为冲积沙土,西 部以粗沙土为主,东部细沙土为主,间有飞沙、淤土和部分砂礓土。pH7-8,土壤有机质含 量低。 2、秦岭北麓产区 包括渭河两岸,河南西部以及湖北西北部山区、山西的南端,地势较东部黄河故道区高, 一般在400-800m之间。年平均气温除渭河滩地和晋南较高外,大部分在13-14℃之间;1 月平均温度>0℃,7月平均温度在26-27℃之间,山区平均在26℃以下;年降水较少,约为 600mm上下,分布均较东部均匀,鄂西山区则多达1100mm;年日照2000h左右,积温在 3600-4000℃之间。高海拔地段夏季凉爽,昼夜温差较大。 (五) 西南高地苹果产区 以四川省为主(则四川盆地除外),包括西藏、云南和贵州等地低纬度的高山区。本区早在 20世初,已有零星的苹果生产,品种来自美国、法国和印度,但局限于个别庄园或其附近栽 植,从50年代起,才逐步发展起来,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优质出口苹果基地之一,由于地处 边远,发展较迟,产量较低,1990年约产8.39×l04t,占全国总量的1.9%。l991年以后,四川、云南发展比较多,但不及西北产区快,故1995年栽培面积仍只有8.58×104hm2,占全国总面积的2.9%,产量为1.97×105t,占全国总产的1.4%。本区大致可分为3个小区。 1、川西产区 以四川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为主,以至陕西秦岭以南的凤县等地,其中以茂汶、小金、理县、康定、巴塘等地栽培最早,1952年茂汶等地开始从辽宁引入48个品种,1956-1958年开始大量栽培。 2、云贵川(三角地带)产区 地处金沙江两侧的冷凉高地,包括四川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宣威地区和贵州西北部的威宁、毕节地区;这一范围内,地貌复杂,果树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在气候条件上,早、雨季分明。 3、西藏河谷产区 属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的苹果产区。正式栽培苹果是1956年,从陈毅代表中央政府到西藏时所带的金冠、元帅和国光苹果苗开始,60年代中期发展较快,西藏在昌都以南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各地,在2250-3500m的山间谷地之间,均有苹果生产。 (六) 暖地苹果产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苹果生产曾历经曲折,经过30多年的试验-推广-再试验,到80年代后期,能正常生产的只有四川盆地、鄂西南、浙江和闽北等地。而皖南、赣北、湘西、鄂西等地山区仅有少量早、中熟苹果栽培,不适于大面积商品性生产。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本区苹果产量仅2×l04-3×104t,占全国总量的0.5%左右,1991年以后略有下降趋势。 1、长江中游产区 四川盆地是老产区,本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6-8月份平均气温为25-28℃,1月平均气温在3-6℃,有效积温在5000-5500℃;年降水量为1000-1500mm;日照较少,仅1500-2000h;土壤以红壤和山地黄壤为主,偏酸性,较粘重。其总的特点是苹果生产季高温多湿,生长快,成熟早,病害多,不耐藏。 2、东南沿海产区 1958年,苹果南移曾一度盛行,长江以南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由于气候、土壤差异太大,到60年代末已证明基本失败。70年代前半期,浙江、福建、安徽南部再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75年,总面积有4200hm2。80年代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自主种植,浙江省苹果栽培有一定规模,苏南和闽北仅有少量生产。
最多设置5个标签!
山西临汾也有,像吉县、隰县、浮山、襄汾的南贾镇,都各有特 {MOD}。如:吉县、隰县、浮山山地的苹果,硬度适中;襄汾南贾、汾城周边的苹果,处于水浇地,水分充足,口味多汁、清甜,阴历十一月至正月间,口味最好,唯一缺点是由于硬度偏低,储存至阴历二月开春时,则无口感,正因为硬度不够,价格也就比其他产地低很多,很适合低价消费
中国土生苹果品种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山东等地广泛种植,其特点是产量少、果实小、皮薄、味道甘美,但不耐储存,容易破损,因此价格昂贵,清朝时期北京旗人用其当作供果。清朝末年,美国人在山东烟台等地引进西洋品种苹果,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也在关东州的熊岳设立农业试验基地,引进西洋苹果并进行杂交改良。民国时期以后,西洋品种苹果逐渐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中国土生品种苹果逐渐被果农淘汰,种植范围不断缩小,最后仅河北省怀来地区有少量保存,但这些果树也于1970年代前后在中国灭绝。
中国栽培的西洋苹果品种来自多种渠道。最早是于1870年前后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山东烟台。以后,德国品种输入青岛;法国人又引种入云南;英国人引种入西藏和四川雅安。辽宁旅大地区的苹果品种最早约在1902年由俄国引入,1910年又有日本人输入一批品种。1930年前后形成了辽南、胶东两大苹果产区。以后,黄河故道、秦岭北麓以及河北、山西等苹果新基地开始形成,渤海湾老产区也迅速扩大。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①气温。中国经济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为 8~14℃的地区。一般大苹果的栽培北限为最冷月的旬平均温度不低于-14℃,或日平均温度为-20℃的天数不超过15天;绝对最低气温在-30℃以上。南限的气温条件是有50天以上的落叶休眠期,日均温7℃左右的天数在10天以上;夏季各月平均气温均低于27~28℃。夏秋季气温过高,果实提早成熟,发育期短,不利于提高品质和贮藏性。②雨量。生长季节干旱、高温时,需水量大。中国主产区的年降雨量在500~800毫米范围内。雨量分布正常的年份,基本上能满足需要。花期多雨则影响授粉和座果。③光照。早、中熟品种光合作用的饱和点一般为35000~50000勒克斯,补偿点为300~450勒克斯。年日照少于1500小时,或成熟季节前月日照不足150小时的地区,不利于红 {MOD}品种的着 {MOD}。在高海拔积温低的地区,强日照可以补充部分热量,有助于中、晚熟品种果实的发育。④土壤。pH低于4~4.5,或高于7.5~8时,易引起苹果的生理病害。含盐总量在0.13%以下时可正常生长。土质以砂质壤土最适宜。
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温度:苹果是喜冷凉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适宜的温度范围是年平均气温9—14℃,冬季极端最底温不低于-12℃,夏季最高月均温不高于20℃,≥10℃年积温5000℃左右,生长季节(4—10月)平均气温12—18℃,冬季需7.2℃以下低温1200—1500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低温时间不足,发叶、开花推迟而不整齐,有的花芽甚至不萌动,到了5月鳞片松开脱落,成为枯桩,严重降低产量;绝对低温低于-30—-32℃,又发生冻害。据调查,苹果在云南不同海拔和温度地区的表现如下表。
表1苹果在云南不同海拔和温度地带的表现
海拔高度(米)年平均气温()丰产性果实品质病虫害生长规律适宜性
1800以下15以上`差差重不正常不适宜
1800—200014—15中中较重较正常次适宜
2000—220013—14丰上轻正常适宜
2400—250012—12.5
2200—240012—13高优极轻正常最适宜
在2200—2400米、平均温12—13℃地带,苹果表现好的原因,主要是夏秋昼夜温差,积温足,紫外光线强,苹果表现丰产稳产,果 {MOD}鲜艳,果形高装,五棱分明,糖和维生素C含量高,含酸量低,果胶粘性大,风味好,耐贮性和耐寒性强。冬季低温足,果树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花芽质量好,次春按时萌动,发芽、开花整齐,坐果率高,病虫害少而轻,所以是苹果的最适宜地区。海拔2000—2200米、年均温13—14℃和海拔2400—2500米、年均温12—12.5℃地区,紧接最适宜区的下带和上带,是苹果的适宜区。海拔1800—2000米、年均温14—15℃地区,冬温偏高,在“冷冬”年份基本能顺利通过休眠,次年表现较正常;在“暖冬”年份,不能顺利打破休眠,就会出现发芽推迟、开花不整齐、产量降低,所以是苹果的次适宜地区。海拔1800米以下、年均温15℃以上地区,夏秋温度过高,降温晚,不仅果实着 {MOD}差,糖低酸高,而且枝叶猛长,营养生长期长,迟迟水落叶,花芽分化不良;冬温过高,休眠期低温时数不足,花芽不能顺过休眠,扰乱了正常生活规律而导致生理紊乱,次春发芽、开花不整齐,坐果率低,病虫害多而严重;在海拔2600米以上、年均温9℃以下地带,又年积温和生长期温度不足,树变矮小,节间变短,果实细胞分裂数目少和膨大系数小,导致果小、皮厚、肉硬、糖低,均是苹果的不适宜地区。因此,发展苹果应选最适宜和适宜地区建园,才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优势和品种的优良性状,获得高产优质的果品,收到最佳经济效益。
二、雨量:苹果虽原产在夏天干燥的内陆气候地区,喜较干燥环境,但生长期仍需充足水和适宜的空气的湿度,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但雨量过多,湿度过大,又会导致枝叶茂密,病虫严重,果实 {MOD}差,糖低酸浓。一般以年雨量500—1000毫米、空气湿度60%—70%为宜。由于云南雨水的时空分布不匀,旱雨季分明,所以2—5月旱季,应结合追肥每月灌透水一次,以满足发叶抽梢和开花结果所需的水分;雨季又要做好排水,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以减轻病虫发生和提高果实品质。
三、光照:苹果是喜光性果树。据测定,多数品种的光补偿点为600—940勒克斯,饱和点为24000—75000勒克斯。光照不足,直接降低光合作用和树体营养水平,并影响果实着 {MOD}和糖分转化;强烈的直射光过多和照射的时间过长,又易引起枝干和果实灼伤。所以一定要选好园地和做好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和叶幕层合理,才能避免前述弊端。
四、地势:平地、山地、海滩、河涂都可种植,但以向阳、开阔、背风、四周植被较好的缓斜地,光照好,灌排方便,种植最好;洼地、箐沟,虽土层深厚,但光照差,雨季易积水,空气湿度过大;陡坡地,土层浅薄,土壤瘦,水土流失重,均不利于果树生长。
五、土壤:苹果对土壤的要求不严,粘土、砂土、壤土均可,但以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土层浅薄、石砾过多的粘重土壤,须改良后方可种植。适应酸碱度的范围为PH值5.3—8.2,最适为5.4—6.8。低于5.4,过酸,易出现缺硼、缺钙引发的缩果病和苦痘病;高于7.8,偏碱,易出现缺铁,引起叶片失绿。
中国苹果主要生产地有:天水、静宁、白水、延安、灵宝、万荣、烟台、静宁、沂源、蒙阴、砀山。
其他地方不生产苹果的原因主要是,苹果生产栽培要求比较高,是喜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对苹果的生长、产量、质量的好坏影响很大,需要土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含丰富有机质,微酸性到微碱性。
扩展资料:
主要中国生产苹果地的优势:
1、天水:天水花牛苹果是中国 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个获得正式商标的苹果品种。2008年,天水市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中国苹果优势产区。全市苹果总面积达115.7万亩,总产值为5.1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
2、万荣:苹果皮薄肉厚、质脆汁多、酸甜爽口。享有“一口万荣果,三日未绝香”之美誉,口感源自于万荣县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连续四年出口澳大利亚,占全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苹果40%的份额,2015年成为中国首家出口美国的苹果品牌。
3、白水:县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其“白水”苹果也被确定为陕西省知名品牌。
4、延安:是苹果的最佳适生带,所产苹果个大、 {MOD}艳、细、脆、香甜,耐贮运、无污染,品种近70个, 延安苹果及其果汁、果干等制品已成为远销全国各地的名特产品和来延旅游观光人士馈赠礼品必购之物。
5、灵宝:是最适于苹果生长地带之一,因为境内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苹果生长,果味在酸度和甜度都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为苹果之王, {MOD}泽鲜艳,味道纯正,深加工产品已经有苹果醋、苹果酒、苹果果汁、苹果罐头等几十个品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苹果
苹果种植区很广。苹果属苹果种的中小型苹果,可以种到黑龙江北部的黑河、嫩江一带。大苹果类一般栽培北界在沈阳以南;栽培南界可达闽西、粤北、桂西、滇南一线;西界可达伊犁、叶城、日喀则一带。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区:黄土高原区、勃海湾区、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及秦岭区和西南高原区。
详细的一些产地可见http://www.sxpg.cn/Search.asp?Field=Title&Keyword=&ClassID=10&page=1
但是这些产地并不完全,总而言之,苹果产地分布极广。以上六个大区的分布还是很实用的
产地的分布主要由苹果生长发育条件决定,符合生长条件的位置主要由以下条件决定。
一.温度
温度是苹果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各种苹果对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及最高温度,称为3基点温度。温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温周期。有季节的变化及昼夜的变化。1d中白昼温度较高,光合作用旺盛,同化物积累较多;夜间温度较低,减少呼吸消耗。因而这种昼高夜低的变温对苹果生长有利。但不同苹果适宜的昼夜温差范围不同。通常热带苹果昼夜温差应在3—6℃;温带苹果5—7℃,而沙漠苹果则要相差10℃以上。
此外,果实生长后期昼夜温差是影响果实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疆、甘肃等地由于昼夜温差较大,苹果含糖量高,品质优良,是我国著名的苹果生产基地,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在黄土高原则高达15%。
二.光照
光照是苹果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其通过光强、光质和日照时间长短影响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从而制约着苹果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
(1) 光照度(1ight intensity):光照度常依地理位置、地势高低、云量及雨量等的不同而呈规律性的变化。即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强。1年之中以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1d之中以中午光照最强,早晚光照最弱。
(2) 光质(lignt quality):光质又称光的组成,是指具有不同波长的太阳光谱成分,其中波长为380~760nm之间的光(即红、橙、黄、绿、蓝、紫)是太阳辐射光谱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波段,称为光合有效辐射。而在此范围内的光对苹果生长发育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苹果同化作用吸收最多的是红光,其次为黄光,蓝紫光的同化效率仅为红光的14%;红光不仅有利于植物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还能加速长日苹果的发育;相反蓝紫光则加速短日苹果发育,并促进蛋白质和有机酸的合成;而短波的蓝紫光和紫外线能抑制茎节间伸长,促进多发侧枝和芽的分化,且有助于花 {MOD}素和维生素的合成。因此,高山及高海拔地区因紫外线较多,所以高山花卉 {MOD}彩更加浓艳,果 {MOD}更加艳丽,品质更佳。
(3) 光照长度(1ength of day or duration of sunshine):日照长度首先影响苹果花芽分化、开花、结实;其次还影响到分枝习性、叶片发育,鳞茎等的形成以及花青素等的合成。
三.水分
水是苹果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养分进入苹果时的外部介质(如很多主动吸收的离子)或载体(大多数被动吸收过程),同时也是维持植株体内物质分配、代谢和运输的重要因素。其中,苹果吸收的大部分水分用于蒸腾,通过蒸腾引力促使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并有效调节体温,排出有害物质。
苹果的需水特性:不同苹果对水分的亏缺反应不同,即对干旱的忍耐能力或适应性有差异。苹果的需水特性主要受遗传性决定;由吸收水分的能力和对水分消耗量的多少两方面来支配。苹果属于中性植物(mesophyte),不同生长期对水份的要求不同。
苹果生育期的4~9月,约需降水540毫米。年内降水分布不均的苹果产地多是由于,土壤蓄水性好,不均性降水,可通过土壤容蓄调节使用,形成苹果栽培优势的供水条件。
四、土壤与营养
苹果树根系入土深而广,与土壤接触面大,可适应沙质土、壤质土、黏质土、砾质土等不同土质。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是指土壤中有机质及矿质营养元素的高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2%以上才能满足苹果高产优质生产所需。化肥用量过多,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因此,大力推广有机生态农业,改善矿质营养水平,提高土境中有机质含量,是实现苹果产品高效、优质、丰产的重要措施。土壤酸碱度影响苹果养分的有效性及影响植株生理代谢水平。不同植物有其不同的适宜土壤酸碱度范围。而苹果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为PH5.5-7.0。
苹果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为氮、磷、钾,其次是钙、镁。微量元素虽需要量较小,但也为苹果所必需。
五、地势地形
地势地形是影响苹果生长发育的间接环境因素。它是通过改变光、温、水、热等在地面上的分配,从而影响苹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品质变化。而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具有自然调节光、温、水、热的地理属性,非常利于苹果生长发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中国苹果的生产最初是自西向东逐步扩展的。新疆及河西走廊是中国绵苹果和花红等小苹果的最早生产基地,从3世纪起逐步转向华北及长江流域传播;东北则为抗寒小苹果的老产区。19世纪中叶,西洋苹果引进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便成为西洋苹果的主要产区,并逐渐扩展至整个渤海湾地区。100多年来栽培品种新旧更替,生产区域不断扩大,到90年代,苹果栽培已扩展到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就其生产规模,以及气候等条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6个生产区。
(一) 东北小苹果产区
以黑龙江、吉林为主,包括辽宁年平均气温<8℃并且1月平均气温-12℃线以北地区,内蒙古东南部和阴山以北地区,以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气温一般在6-8℃,1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下,7月平均气温为20-30℃,年降水一般为400-600mm,但东南部较多,可达800mm,且雨热同季,对中、小苹果生长有利。年日照在2300-2500h,集中于生长季节,惟积温较低,仅2200-3200℃。
(二) 西北苹果产区
本区包括范围很广,东起山西中北部,包括陕西中北部,宁夏、内蒙古阴山以南,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黄河-湟水沿岸低于2000m的地区和新疆的伊犁、阿克苏、喀什、焉耆盆地等地。地势高(苹果栽培区平均海拔在800-2000m),纬度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降水量少是其特点。
(三) 渤海湾苹果产区
本区是西洋苹果的老产区。包括辽南、辽西、胶东、河北省大部和北京、天津两市,1990年全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3.3%,年产2.7327×106t。1991年后,也有较大的发展,但辽宁省的增长较缓,以至全区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为55.3%,1995年全区苹果产量为7.7539×106t。从气候条件的差异上,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小区。
1、辽南、辽西产区 苹果商品性生产主要分布在年平均8-10℃,和1月平均温度-10℃的等温线以南地区。辽南以大连、普兰店、瓦房店、盖州、营口为集中产区;辽西则以葫芦岛市、锦县等地为主, 辽阳、鞍山、朝阳等地数量较少。
2、山东产区 山东是中国绵苹果的老产区之一,大部在鲁中山区和济南附近。引进西洋苹果后,首先在胶东半岛集中发展,以后逐渐扩大到全省。
3、河北和京、津产区 河北省主要集中于北部,其中以唐山、承德和张家口等地为最多,1980年三地栽培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3.7%,石家庄地区为新产区,约占10%左右,其他各地都是在70年代后逐步得到发展。
(四) 中部苹果产区
从北纬35。以南到淮河、秦岭以北,东起连云港,经徐州、郑州,西至宝鸡是中国新兴的一条最长的苹果栽培带。
1、黄河故道产区 洛阳以东,以黄河故道为主体,年平均气温在13-15℃之间,1月平均气温为-1.6--l℃,4-l0月平均温度>20℃,7月平均在27-28℃。年降水量大于650-l000mm,东部高于西 部。年日照在2300-2500h。有效积温高,在4500℃以上。故道地带土壤为冲积沙土,西 部以粗沙土为主,东部细沙土为主,间有飞沙、淤土和部分砂礓土。pH7-8,土壤有机质含 量低。
2、秦岭北麓产区 包括渭河两岸,河南西部以及湖北西北部山区、山西的南端,地势较东部黄河故道区高, 一般在400-800m之间。年平均气温除渭河滩地和晋南较高外,大部分在13-14℃之间;1 月平均温度>0℃,7月平均温度在26-27℃之间,山区平均在26℃以下;年降水较少,约为 600mm上下,分布均较东部均匀,鄂西山区则多达1100mm;年日照2000h左右,积温在 3600-4000℃之间。高海拔地段夏季凉爽,昼夜温差较大。
(五) 西南高地苹果产区
以四川省为主(则四川盆地除外),包括西藏、云南和贵州等地低纬度的高山区。本区早在 20世初,已有零星的苹果生产,品种来自美国、法国和印度,但局限于个别庄园或其附近栽 植,从50年代起,才逐步发展起来,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优质出口苹果基地之一,由于地处 边远,发展较迟,产量较低,1990年约产8.39×l04t,占全国总量的1.9%。l991年以后,四川、云南发展比较多,但不及西北产区快,故1995年栽培面积仍只有8.58×104hm2,占全国总面积的2.9%,产量为1.97×105t,占全国总产的1.4%。本区大致可分为3个小区。
1、川西产区 以四川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为主,以至陕西秦岭以南的凤县等地,其中以茂汶、小金、理县、康定、巴塘等地栽培最早,1952年茂汶等地开始从辽宁引入48个品种,1956-1958年开始大量栽培。
2、云贵川(三角地带)产区 地处金沙江两侧的冷凉高地,包括四川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宣威地区和贵州西北部的威宁、毕节地区;这一范围内,地貌复杂,果树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在气候条件上,早、雨季分明。
3、西藏河谷产区 属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的苹果产区。正式栽培苹果是1956年,从陈毅代表中央政府到西藏时所带的金冠、元帅和国光苹果苗开始,60年代中期发展较快,西藏在昌都以南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各地,在2250-3500m的山间谷地之间,均有苹果生产。
(六) 暖地苹果产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苹果生产曾历经曲折,经过30多年的试验-推广-再试验,到80年代后期,能正常生产的只有四川盆地、鄂西南、浙江和闽北等地。而皖南、赣北、湘西、鄂西等地山区仅有少量早、中熟苹果栽培,不适于大面积商品性生产。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本区苹果产量仅2×l04-3×104t,占全国总量的0.5%左右,1991年以后略有下降趋势。
1、长江中游产区 四川盆地是老产区,本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6-8月份平均气温为25-28℃,1月平均气温在3-6℃,有效积温在5000-5500℃;年降水量为1000-1500mm;日照较少,仅1500-2000h;土壤以红壤和山地黄壤为主,偏酸性,较粘重。其总的特点是苹果生产季高温多湿,生长快,成熟早,病害多,不耐藏。
2、东南沿海产区 1958年,苹果南移曾一度盛行,长江以南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由于气候、土壤差异太大,到60年代末已证明基本失败。70年代前半期,浙江、福建、安徽南部再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75年,总面积有4200hm2。80年代后,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自主种植,浙江省苹果栽培有一定规模,苏南和闽北仅有少量生产。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