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脑科学是人类认知的终极疆域,对于提升人类认知水平、脑疾病诊治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新型超宽视场高分辨率实时显微成像仪器(Real-time Ultra-large-Scale imaging at High-resolution,以下简称RUSH)实现了重大突破,该仪器可实现1平方厘米宽视场、400纳米高分辨率、30帧/秒高帧率、每帧3.36亿像素高分辨率的多维多尺度连续成像能力,将活体动物脑神经观测数据通量由1000万像素/秒提升至100亿像素/秒(相当于20.16GB/s),每天需要处理1.7PB左右数据。这是世界上全球指标国际第一的光学显微镜,视场是同等分辨率下商用显微镜视场的120倍,数据通量是全球第二大高通量显微仪器2p-RAM显微镜的500多倍。
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是一种将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新兴方法。
过去,癌症治疗多采取“范围式轰炸”的方式,凭医生经验用药,同样的患者,不同医生的诊疗方案也可能会截然不同。如今,医学界正在推进基于个人基因信息的“精准医疗”,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目前我们晟唐孵化器也有不少企业就是做精准医疗这块的,这也确实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所以企业在吸引融资这块成功率比较高。如果感兴趣,欢迎私聊,或者关注我们公众号:晟唐创业
你了解什么叫精准医疗吗?
由于基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更加有效的管理健康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疾病的诊疗,而飞速发展的基因检测技术,生物信息学和不断积累的人类基因与疾病相关数据库,使得这一设想成为可能。
2015年年初,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国情斯文讲演中宣布推出大规模研发项目精准医学计划同时提倡国家投入2.15个亿美元进行百万基因组测序计划,旨在通过15年完成100万人的基因组测序,并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打通从基因组数据到临床应用的通道,精准医疗的口号被广泛的宣传,人类医学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那么精准医疗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一、精准预防
精准医疗就是把整个医疗体系迁移,把诊断治疗推向到健康评估与健康干预,这个就意味着把现有的医学体系做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建立一套新的诊疗体系,而在这个诊疗体系不是来看病的,而是对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真正的实现“上医治未病。”
二、精准预测,
如果说上一条多少还停留在理想和目标状态中,那么精准预测这一条正在慢慢的实现,现代的基因科学已经可以对很多的遗传病提出精确的预测从而减少各种各样的出生缺陷,避免很多家庭的悲剧,目前医院应用最多的是致病基因的筛选,该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可以很大程度上造成某种疾病的发生,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还有一类基因我们称之为易感基因携带这类基因的可以增加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但是不代表一定会患病,在研究层面如果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大,我们就能越准确的判断个体未来的疾病风险。
三、精准诊断
证据、诊断、治疗是临床诊疗的三部曲,证据越充分诊断就会越明确,目前医生通常会通过影像学血液生化指标来判断疾病的状态,但常常有很多疾病难以确诊,而精准医疗可以将一个人的遗传基因考虑进去即加入基因诊断结合临床影像学和各种临床的生化指标以及环境饮食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可以实现一个人健康状况及疾病状况的更精准的诊断。
四、精准治疗,
我们现在在看病,开药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挂号、医生问诊、开处方、开药、药房取药,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医生,能够很快的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药物,但在不久的将来,医生在做完诊断后,可能会这样说,有几种治疗药物为了明确适合您的药物,您需要做一个基因检测,在取药的时候药剂师会对您说需要请出示您的基因检测结果,核对剂量,根据每个人的基因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在科学领域被称之为“药物基因组学”。
目前精准治疗,在癌症的治疗中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典型的精准医疗治疗肿瘤的过程,通常是用基因测序的方式找到癌症患者基因突变的靶标再辅,以有针对性的化疗药物进行精准打击,然后通过疗效监控标志物精确跟踪治疗,效果已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用这样的精准治疗代替目前的肿瘤治疗中的放疗化疗手术等地毯式轰炸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而且可以降低患者的痛苦的程度,减轻经济负担。
精准医学也被称为“数字医学”,是一个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新型疾病治疗和预防方法。它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与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方式。“只有数字化才能成为真正的资源。”本科学计算机,博士攻读医学专业的高峰更深谙数字驱动现代医疗的意义。
比如,医疗影像云。一位肺炎患者的二维CT影像大概在300张左右,做一次三维CT检测则会产生数千幅原始小文件。据此计算,患者拍一次10mm普通CT影像,产生的数据量会在10至32MB;一次1mm的高精度CT检测会有1000多张片子,数据量能达到10GB。
又如,肿瘤大数据。中山六院基于浪潮分布式存储平台构建了癌症数字化生命资源库。通过整合来自高通量检测手段的多组学数据和医疗信息系统中的结构化病历、数字病理、医学影像,实现现有临床资源数字化,做到“有数有据”;基于数字化的生物医学资源构建大数据图谱、开发医学人工智能 实现数据知识化,提供辅助精准诊疗手段;通过“互联网+”医院将先进的AI辅助诊疗技术下沉到基层,提高医疗质量。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精准医学领域的应用,帮助肿瘤患者获得个性化治疗方案,全程数字化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再如,脑科学是人类认知的终极疆域,对于提升人类认知水平、脑疾病诊治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研制出新型超宽视场高分辨率实时显微成像仪器(Real-time Ultra-large-Scale imaging at High-resolution,以下简称RUSH)实现了重大突破,该仪器可实现1平方厘米宽视场、400纳米高分辨率、30帧/秒高帧率、每帧3.36亿像素高分辨率的多维多尺度连续成像能力,将活体动物脑神经观测数据通量由1000万像素/秒提升至100亿像素/秒(相当于20.16GB/s),每天需要处理1.7PB左右数据。这是世界上全球指标国际第一的光学显微镜,视场是同等分辨率下商用显微镜视场的120倍,数据通量是全球第二大高通量显微仪器2p-RAM显微镜的500多倍。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