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有效投资的需求与潜力在哪里?

2022-04-17 19:49发布

今年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必须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供给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从全国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一盘棋”出发,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努力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经济困难地区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文 |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黄守宏


我国有14亿多人口,其中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消费正在优化升级,拥有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有效投资需求潜力很大,这二者结合就是巨大的内需潜力。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背景下,我们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推动消费持续恢复


居民收入增长状况及预期是消费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要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强城镇停车设施和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服务业受疫情影响大,不少生活服务消费目前仍未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要着力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落实餐饮、住宿、零售、文化、旅游、客运等服务业帮扶政策,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当前养老、托幼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突出,加快解决这一问题,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也有利于扩大内需。要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扩大普惠性养老、托幼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启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支持加快县乡村商贸流通改造升级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贯通畅达。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消费市场监管,严肃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让群众放心消费、便利消费。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同时推动技术进步、产业改造升级也离不开投资,有效投资有很大潜力。我国总储蓄率高,社会资金充裕,扩大有效投资也有条件。


由于多种原因,近些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持续放缓,2014年之前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增速下降到5.4%,2020年受疫情影响降至2.9%,2021年有所恢复、增速为4.9%。


今年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必须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供给结构中的关键作用。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今年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还有去年结转的部分专项债券资金可在今年使用,政府投资的实际盘子比去年有所扩大。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合理扩大使用范围,给地方更大自主权。要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


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去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近30.8万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56.5%。今年要扩大有效投资,必须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要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营造稳定、透明、公平投资环境。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抓好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出台财税支持政策。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现代海洋城市等建设。


近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和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出现分化,一些地区发展遇到很大困难。从全国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一盘棋”出发,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努力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经济困难地区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努力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随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新型城镇化开启下半程,从快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方面要继续提升城镇化率。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都在80%以上。另一方面要着力在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


一是继续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加快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4.72%、城镇常住人口9.14亿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城镇户籍人口6.61亿人,两相比较相差18个百分点、2.53亿人,一些常住人口尚未完全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下、过得好。


二是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国际经验,随着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城镇化发展格局会发生变化,由一次城镇化为主加快转向二次城镇化。


一次城镇化主要是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流动,二次城镇化是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流动,主要由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大城市集聚。对我国来说,一次城镇化的进程仍将继续,二次城镇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近年来,常住人口占比32%的千万级大都市圈对全国人口增量的贡献率超过50%。要顺应规律,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加强产业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带动作用。


三是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过去一个时期,一些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欠账较多。要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支持加装电梯等设施,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健全菜市场、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


四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县城就业安家、安排子女上学。要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严控撤县建市设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节约集约用地。我们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加强精细管理和人文关怀,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