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苹果公司制造汽车的传闻不断,但是人员更迭也是不断,甚至部门都是变来变去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苹果造车还靠谱吗?技术人员包括高管一直不能稳定下来,即使挖来一些人才,很快就昙花一现地又走了。这也说明在造车领域,苹果公司还没有孤注一掷的决心。此外,市场也多次传出苹果公司接触一些韩国、日本车企的消息,寻求整车制造等方面的合作,不过无一不是无疾而终。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即使强大如苹果这样的企业,在自己并不是最擅长的领域,其他的公司也不愿意轻易和其合作。
1.富士康豪言汽车代工市场份额
苹果的强大,在各种领域的话语权太强势,哪一家的传统汽车企业也不愿意沦为苹果公司的一个代工附庸品。传统汽车企业还在谋划着自己的发展空间,包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都不愿意借助苹果的影响力;都担心一旦和苹果合作之后,自己的品牌就会逐渐沦落,进而只能仰苹果公司的鼻息了。对于那些还有尊严的传统汽车企业来说,这显然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恐怕这也是苹果公司迟迟找不到可以合作的汽车企业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没有传统汽车企业的加持,并不代表着苹果公司就没有丝毫的机会。事实上,我们看到无论是鸿海旗下的富士康,还是立讯精密,都在布局自己的汽车代工板块。近日,我们看到市场传出的最新消息显示,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在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疫情)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我们对今年下半年供应链的稳定性很有信心。”此前,富士康警告称,由于通胀上升、需求降温以及部分供应链问题升级,该公司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电子业务收入本季度可能下滑。
同时,刘扬伟提到,长期的全球芯片短缺迫使汽车制造商停产,并损害了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智能手机大客户的利益。在车用芯片方面,富士康未来三年的目标是成为第一家“不缺材料”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这一目标包括自有车用关键 IC 量产、自由车用小 IC 涵盖 90% 规格、车用小 IC 足量不缺料供应。
相对于对供应链方面的筹备之外,市场更关注的是,富士康在汽车制造方面的投入以及储备。此前有报道称,鸿海过去三年已完成电动车领域从 0 到 1 的布局,搭建了一站式服务基础、提供开放平台、建立营运本地化(BOL)商业模式。目的也是很明确,在智能手机最终凋零之后,富士康需要更新的代工模式和板块为自己的主营业务构建强大的护城河。目前来看,富士康无疑是瞄准了智能汽车领域,这一点,立讯精密也是类似的思路。
2.拿下5%的市场份额,富士康给苹果画了一个饼?
我们看到中国手机市场的需求一直在下滑,无论是苹果公司还是中国手机企业的出货量都是持续在低谷徘徊,连续多月出现的出货量下滑,说明用户对于智能手机的追逐力度一直在削弱。即使是一种刚需的内在驱动都难以拉动消费的源动力,说明市场真的是很低谷了。更主要的是,当用户的选择更加多元的时候,用户的消费热情并不在追逐不断技术微提升的一种小打小闹的变化,用户似乎已经厌倦了这种些微的改变带来的消费冲动。这或许也是为何现在手机出货量持续收紧的原因之一吧?
代工商提前谋划,寻求更多的布局无可厚非,毕竟企业的发展就是需要在不断变化中寻找机会,无论是富士康还是立讯精密都希望能够赶上下一个红利的爆发点,如今都把目光聚焦在智能汽车领域,尤其是苹果公司未来也要涉足这个领域,更是加大了这些苹果代工商对未来的期许。
富士康刘扬伟表示,富士康的目标是到 2025 年底占据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约 5% 的份额。该公司希望提高其电动汽车芯片的生产能力,并宣布进一步加强芯片供应。很显然,从富士康代工的长期客户来说,这种预期是对未来苹果造车的一种预期和研判,是一种期许。
3.苹果造车为何摇摆不定?
令人遗憾的是,苹果造车计划迟迟没有实质性的举措。最新消息显示,从苹果泰坦计划公布之后,到如今已经历了8年多的时间,更令人尴尬的是,苹果造车几度传出计划停摆的消息。从纯电汽车走入大众视野到纯电车型爆发式增长,苹果已经错失了加入新赛道的先发机会。近日,又有消息称,去年刚从特斯拉Autopilot负责人位置上离职加入苹果造车的CJ Moore又一次跳槽了,这次他加入了全球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
不过,此前也有消息称,苹果公司已经从福特汽车公司挖掘到主要负责汽车安全和车辆工程的资深高级管理人才Desi Ujkashevic,据悉,Ujkashevic的履历非常丰富,曾参与过福特的汽车项目包含Escape、Explorer、Fiesta和Focus等车型,尤其是在开发新电动汽车领域,具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否可以长期在苹果汽车领域干下去也未可知。
当然,市场更关注的是,苹果汽车代工的模式会如何改变?市场有消息称,苹果很可能委托鸿海来负责其汽车的组装生产,2025 年或甚至是 2024 年底。众所周知,现阶段的电动汽车处于大规模的研发阶段,各项产品标准并未完全统一,各车企之间的核心数据仍然是机密,这使得智能电动车的代工需要用更深度的合作来绑定,苹果如果选择富士康代工自己的汽车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