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孟欣) “一些支付机构以支付之名、行金融之实,以创新之名、行违规之实,以普惠之名、行高利贷之实,对金融乱象的滋生及蔓延起到诱发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个别甚至严重危害到金融消费者的权益。纵观近年来发生的非法集资、违规收单、客户信息安全、洗钱,及各种各样的现金贷、套路贷、地下交易平台等乱象,基本都借助了违规支付,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支付工具。”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23日在京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作上述表示。他说,“当前治理金融乱象需要固本清源和攻坚克难,其重要抓手和有效切入点之一,是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支付管理。”
谈到支付乱象原因,易会满指出,一方面是由于资管与同业业务等过度创新带来的,另一方面则是伴随着支付机构的多元和金融科技突进带来的。“在监管理念、监管环境、监管技术与创新不能同步时,风险就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谈到支付乱象及危害主要表现,易会满表示,从微观上看,一是存在放松支付资质问题,支付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应有较高的准入门槛,但大量没有资本支撑、没有从业资质和专业经验的主体涌入支付市场,对法规缺乏敬畏,不受监管约束,冲击了正常支付秩序。
二是存在行为功能异化和监管套利行为。一些支付机构绕过监管边界,游走于灰色地带,损害了支付安全和公平。比如,有的支付机构突破限制规定,延伸支付功能,变相地甚至公然地开展融资、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业务,加剧了金融风险跨市场、跨行业传导。也有支付机构为实现自身利益和追求所谓极致效率,在支付限额和账户分类管理上不执行规定,以弱认证方式为客户开立全功能账户,突破小额支付范畴。有的搞资金池,或挪用客户备付金,进行高风险投资或放高利贷。有的甚至向非法集资、商业欺诈等非法金融活动提供便利。
“从宏观上看,支付主体、渠道、场景、数据等多维度的碎片化,带来支付清算体系的碎片化,以及整个金融资源的过度分散化,”易会满表示,这不仅会最终影响金融消费者的根本利益,还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
那么,下一步如何推进支付产业规范创新发展?易会满提出了四点建议。
——回归本源,央行和监管部门应强化各类机构合理界定发展定位,严肃支付大小额分离和限额管理。非银行支付机构作为毛细血管,要坚持小额、便捷、便民支付的定位。
——消除监管套利。应进一步加大支付乱象整治力度,包括提高准入门槛,强化持牌经营;根据资质能力,完善差异化业务准入,从事相同的金融业务必须接受相同的金融监管,消除套利空间;坚决打击“伪普惠”,严格管控各种现金贷实际利率水平。
——坚守账户管理的核心要求。要以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现场KYC核查(对账户持有人强化审查)和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为核心,做好开户管理。严格实施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分类管理。
——严禁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搞任何形式的“资金池”。加强对支付机构“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监测和监管,严格落实备付金集中存管等制度,切实保障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传导和客户资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