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闻赚钱”APP爆发,腾讯都入场了!但人民日报调查发现...

2023-07-26 13:05发布

每经编辑:何小桃


当流量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出现爆发性增长的产品时,一批资讯类APP却在野蛮生长。


趣头条就是最为突出的代表。这款2016年6月8日才上线的APP,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收割超4000万月活用户,估值达16亿美元,晋升独角兽。


趣头条吸引用户的法宝在于师徒体系和金币玩法,也就说用户可以通过看新闻赚钱,同时平台以现金补贴鼓励用户转发并推荐好友下载。


在这类APP中,从签到、每日阅读、推荐好友,用户使用行为被“明码标价”。然而,花样推广、诱导分享也暗藏隐患。有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刷屏之余甚是扰民;有的以蝇头小利,诱导用户分享传播涉黄文章。砸钱招来的用户能否留住?推广内容是否暗藏糟粕?平台监管如何对症下药?



人民日报:“刷新闻赚现金”APP亟待监管

人民日报报道,“听说能赚钱,所以就下载一个试试。”大学生景成经朋友推荐下载了一款资讯类APP,“新用户按要求看几分钟新闻就能提现1元。”但他发现,真要想“薅羊毛”还得费一番功夫。以某资讯类APP为例,1万个金币约等于1元现金,用户提现最低额度为1万金币,根据平台规定,相当于用户需累计阅读8个多小时新闻或者观看近17个小时视频,才能挣到1块钱。


要想来钱快,可以“收徒弟”,即通过向好友分享邀请码使其成为新用户而获益。此外,通过“唤醒”徒弟阅读资讯文章,“师傅”也能持续获得奖励。记者打开某资讯类APP,页面显示“每收一徒赚8元”,而该APP公布的每周收入榜显示,有用户最多成功收下了超过1.2万名徒弟,近一周获得收益达3773元。


众多“刷新闻赚现金”APP


同时,记者调查发现,此类资讯类APP内容上多以养生贴士、明星八卦、风水解梦等为主。“全是一些毫无营养没有依据的假新闻”“有意义的文章太少,滥竽充数”……翻看应用下载商店的网友评价,不难发现“刷新闻赚现金”式推广,人气虽高但点赞甚少。


“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给对将来感到不安的你”……


这些或劝勉或鼓励的“鸡汤文”,如今却被不少网友吐槽变“馊”了:有的文章假借抒情式措辞,实则夹带伪劣保健品等虚假广告内容;有的则直接掺杂涉黄淫秽内容,以露骨语言大打擦边球。


为何变馊了的“鸡汤文”仍被肆意传播?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一些号称“一键转发神器”的文章转发接单派单平台,成为低俗违规文章传播的“幕后推手”,形成了一条涉及分发、营销、获利的产业链,而其常用手段便是以现金奖励诱导用户分享。


打开某个文章转发派单平台,点击“转发赚钱”页面,只要根据提示将对应文章转发至微信等平台便可获取收益,只要有人点击阅读,后台系统自动统计,每次阅读收益在0.8—1毛钱不等。记者翻看文章列表,标题及文章内容露骨污秽,充斥挑逗性语言。


“内容涉黄违法,转发者就应担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指出,用户需提高素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对低俗违法内容的辨识能力,避免因贪小利而成为不良信息扩散的“帮凶”。此外,宋建武建议各社交平台也应加强监测,提高对高隐蔽性违法内容的监控精度。


微信平台发布的《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明确规定,对于以外部链接形式分享传播低级趣味、庸俗、有伤风化内容和推介淫秽色情网站等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处理。据微信团队介绍,未来将持续加大对涉黄等违法违规内容的整治和打击力度。


“打击违法内容肆意传播背后的产业链,除了平台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外,网信、文化等监管部门也需加强协作、统筹协调,消除监管盲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到,目前在实际处罚中对色情淫秽和涉黄内容的界定仍有待明晰,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既有判例加以界定,以进一步提高监管实效,对平台、内容生产者以及普通用户形成更有效的约束和警示作用。



趣头条爆发,“传销式获客”争议大

当然,对于平台,“真金白银”奖励和传播力极强的低俗内容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以行业巨头趣头条为例,只花一年多时间,其DAU(日活跃用户数)就过了千万。今年3月,趣头条宣布完成超过了2亿美元B轮融资。据悉,本轮融资由腾讯领投,尚珹资本、顺为资本、小米、华新致远、创伴、光源资本等跟投,整体投后估值超过16亿美元。


在一二线城市,大家默认“头条”=“今日头条”。但在下沉市场里,还有一整个庞大的“头条系”矩阵,它们指的不是抖音、懂车帝、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等北京字节跳动公司旗下的产品,而是趣头条、惠头条、淘新闻东方头条等以返利补贴为主要运营手段的信息流产品。趣头条是其中做得最早,起量最快的一家。


趣头条页面


根据趣头条CEO谭思亮的说法,这个行业里的第一名在三线城市及以下市场的渗透率一直不超过20%,“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夸张”。剩下的80%,是留给趣头条们攻城略地的空白,它们所接触到的大多数用户,手机里很可能还没有安装过任何新闻资讯应用。


根据此前的媒体报道,趣头条用户与今日头条的重叠度只有20%,与拼多多的重叠度可以达到60%,男女用户的比例大约为3:7,周人均打开次数超过50次,日均评论量超过28万条,人均阅读数超过20篇,以主导家庭消费的女性为主。


显然,这样的策略帮助趣头条避开了与行业巨头的正面交锋,并迅速在三四线城市扩张。根据猎豹大数据2017年度中国APP排行榜,趣头条在全网APP中排名第41,在资讯类产品中仅次于腾讯与今日头条。尤其在2017年12月新闻资讯类TOP25的榜单中,趣头条的增长速率超过500%。


不过,关于趣头条“传销式获客”争议很大。


法制周末报道,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师傅、徒弟、徒孙构成了上下层级,并且师傅还能从徒弟、徒孙处获得收益。趣头条的收徒模式符合传销的构成要件。”


根据趣头条的数据,收入最多的账号徒弟超过4万


赵占领告诉记者,判断某种模式是否涉嫌传销主要看两点:其一是组织要件,即发展人员,组成网络,也就是俗称的“发展下线”,下线还可以再发展下线,以此组成上下线的人际网络,形成传销的“人员链”;其二是计酬要件,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下线人数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以参加者本人直接和间接发展的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形成传销的“金钱链”,“很明显趣头条的收徒模式符合这两点,涉嫌传销。”赵占领表示。


不过赵占领指出,这种模式并不新颖,在互联网发展早期,PC时代这种模式就曾一度盛行,移动互联网时代,类似的做法也很多。


“只不过趣头条的收徒模式中,人们贡献的是时间,而不是金钱;再加上它对外宣传收徒模式时,并没有将徒孙这一级奖励也大力宣传出去,所以会让很多人觉得它不涉嫌传销。”赵占领说。


不过,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明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趣头条平台上的用户从收徒模式中所获得奖励全部来自平台,并且平台上投放的广告全部为正当合法广告,那么尽管其模式看起来符合传销特征,但由于用户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出现钱财损失,那么就不能认为其涉嫌传销。


“平台对用户收徒的奖励制度,更像是一种有偿劳务,或者可以理解为烧钱推广,与传销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刘明祥说。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人民日报、36氪、法治周末等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