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访 | 布络维科技陈威廉:跨境电商底层逻辑是柔性供应链,整合能力是成败的关键

2022-04-09 22:33发布

SheIn估值到达300亿美元后,跨境电商也无可指摘地成为2021年最热的行业之一。


除了独立站、社交流量之外,SheIn让很多人注意到了此前被忽视的服装供应链。它们散布于华南,很多仍然依靠手工作业。这些大大小小的工厂,支撑了SheIn每个月上万款新品上架。


SheIn也让柔性供应链成为热词。其实,它在国内其实并不是新鲜概念。十多年前,就有美特斯邦威这样的国内品牌开始学习Zara小单快返、迅速响应的供应链模式。跨境电商兴起后,收集数据端更快捷和准确,也让供应链端承受着严峻的响应压力。


中国作为最大的服装生产国,ERP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工具早已投入使用,但整体来说,制造方式并没有本质性改变。在整个服装供应链中,中小型厂商一直处于“微笑曲线”底端,利润并没有因为电商或跨境电商的兴起有太多提升。另一方面,下游客户对于轻资产运营的要求越来越推崇,原材料的囤积也更多转移到上游厂商处。对于中小型厂商来说,他们需要提升自己的溢价能力。


这意味着服装供应链的进一步数字化,在ERP梳理好生产流程后,他们还需要一系列工具精细化生产,这其中就包括对3D软件的使用。除了阿迪达斯、Lululemon等涵盖设计的品牌方,大型及中型制造厂商也开始使用3D技术精准生产。在服装行业越来越走向定制化的当下,这种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和3D技术和开放平台系统供应商布络维科技(Browzwear)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威廉,聊了聊跨境电商兴起下的柔性供应链及中小微服装供应商转型。



企业供图



柔性供应链

36氪现在整个供应链数字化在国内发展很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威廉:从整个数字化的演变阶段来说,其实国内还处于初步接纳的阶段,但是我们的量很大,而且是多方面的数字化。比如西方总是品牌先行,它们缺乏制造能力,而国内则包括品牌跟供应商,而且供应商以OEM、ODM同时进行,那么它们对整个数字化的要求就有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多方面的不同需要整个供应链的不同玩家有互动能力。可是从接受度的角度来说,坦白说还在初步阶段,但从初步接受到演化再到深入的速度,中国会比其它市场来得快。


36氪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服装供应链,能否聊一下这两年中国供应链和前几年相比有什么变化?是数字化的能力增强了,还是整个生产更灵活了?


陈威廉:我觉得有几大趋势需要特别关注,一是供应商开始重视从OEM到ODM的转型,这对他们本身的供应链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转型要求;二是国内这几年来互联网的崛起、社交媒体的崛起,再加上之前沉淀的柔性供应链,整个市场变得比较定制化,比如最近出现较多的国内潮流品牌的崛起;三是淘宝商家或者小众品牌。因为有社交媒体传播和市场需求,导致整个供应链从OEM转到ODM之后,ODM开始重视国内本土的消费习惯或者是对品牌和服装的要求,又衍生到国内互联网和小众品牌和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定制化、对速度要求的不同,而开始对自己的生产周期、生产能力、生产科技做相对的改变。


36氪国内柔性供应链现在是不是已经非常成熟了?


陈威廉:对的。柔性供应链的重点在以下两点:一、让需求反馈到供应链;二、以快速反应的制造链与外来的需求信息做出反应,这两个磨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柔性供应链。在国内有大品牌发现,这个模式能够更好地针对消费者需求的改变,迅速地做相对应的整合,其实从柔性供应链的角度来说,国内不仅仅是内销市场,跨境电商的供应链也建立在国内的柔性供应链基础之上。



跨境电商带来改变

36氪最近两年跨境电商火热,对整个服装供应链带来了哪些变化?在他们进入前,这一行业是否已经开始变革?速度如何?


陈威廉:我觉得最近两年跨境电商的火热和全球疫情反复、国际运输市场变化、国外消费市场因疫情封城消费者无法出门消费的大环境有关。


其实跨境电商DTC直销已经发展很多年了,最近几年开始跟供应链有特别深入的互动,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现在的产销量非常大,这也是跟最近的全球互联网用户互动量和用户量提升的上升有直接关系的,人们不能线下消费,只能线上消费;二、互联网变成了购物平台或者营销平台,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有很大的影响。需求量一提升,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就是生意成败的关键,所以跨境电商对供应链的要求非常高。跨境电商本身的底层逻辑就是柔性供应链其中一个不同之处是外部消费者信息进来的速度和精准度比以往提高了很多、信息量也巨幅提升。之前的渠道都是亚马逊或者是eBay,现在是社交媒体FacebookInstagram等等,从传统的网页浏览到精准定位的Instagram这类纯粹视觉性冲击的销售渠道,所以它们的整个体量大了很大。


36氪这种柔性供应链和过去的柔性供应链区别在哪?


陈威廉:以我个人多年来的观察,目前还没有很大改变。柔性供应链其实是相当新的概念,可是沉淀下来我们就把它当做是旧的概念、旧的系统,唯一的不同是量大了许多。这些大的跨境电商玩家背后自主研发的传统供应链技术,比如ERP、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可能提高了精准度和速度或者是玩法、派单的方式。比如说国内好几个跨境电商都把自己说成是科技公司,没说是服装公司,就是因为他们把整个供应链信息化了。从外国的社交媒体带进来的信息切入到产品企划、产品设计、产品研发、追款翻单的过程,它利用自己研发或者是定制化的ERP和PLM系统的推单到他们的供应链。在华南有很多小工厂,甚至于中型的1000人以下的工厂。


另外,之前传统的柔性供应链不一定有持续性,坦白说就是品牌方、购买方、把自己不想囤不想累积的资产往下游或者往上游推,体量越大,差距也越大。所以我认为整个行业下一步一定要做的就是以3D技术来驱动整个供应链端到端的数字化,然后真正地打造可持续的柔性供应链。


36氪可持续性的关键是什么,是持续的量回馈还是持续的改造?


陈威廉:什么是可持续性?在英语单词中Sustainability通常可持续都是和环境有关系。近几年来因为消费者的消费量越来越大,所谓的可持续性不单是环境,也开始人性化了,就是整个供应链的每个环节所有玩家都能够可持续地维持供应链的运作。传统的柔性供应链就是品牌方把它不想累积、会亏钱或者减低毛利的部分,比如面料囤货、里布囤货或者是生产量的累积往它的上游和下游推。这个操作其实从供应链经济的角度来说是没有可持续性的,它就把最不盈利的地方因为凭着自己有下单量所以推到别的环节上,把冗余的部分放到供应链的其它点,可能会制造供应链负荷过重,崩溃的机会特别高,会导致许多副作用。


36氪:怎么去提升精准度,降低制造商的负担?


陈威廉:3D技术是一种解决方案比如传统柔性供应链运作中,今年用的是涤纶,量特别大,比去年同比增加可能70%,那么请下面的50家做连衣裙的工厂帮客户提前准备布料,这个备货的功能和压力就转移到供应商这儿了,当然这个过程还可能会延伸到辅料生产量上。然后再往下推就是制造,并且现在制造还是没有完全自动化,柔性供应链下面的小工厂还是以人力推动的。


实际上,很多人没发现所谓柔性供应链也是在不断试错。什么意思呢?这个环节还是存在大量浪费的。比如说某品牌知道大概今年的流行趋势是小印花,可是不知道是黄色还是红色流行,那他们就做50、60个颜色,每个做100件、1000件,订单往下发给工厂。如果他发现其中一个颜色流行了,再立马翻单。有的时候小作坊们需要在48小时内翻单,这也是我们听到过的行业传奇故事。


3D技术引入后,可以让面料、辅料、裁片、设计和打样更精准。所谓的精准就是指我们通过3D技术制造数字孪生的模型,而不是简单的效果图,把面料的物理性、用料的用量和耗损量、整个裁片工艺和报价混合在3D身上,那么3D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库这样销售订单之前变成仿真效果图,可以非常高清仿真,让消费者预定,哪怕不预定销售,起码从供应链的打样过程中已经对我们整个生态链提升效率,降低浪费;另外,预定之后数字孪生模型可以把所有信息释放到半自动或者全自动的制造链里,可以精准地支配每个生产线上制造过程,从裁片到绣花打印到缝线到烫花或者质检都能控制。


36氪目前广州的服装供应链仍是小作坊分散式作业,那这两年跨境电商的ERP、数字化管理对这种模式有改变吗?


陈威廉: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没有大的变化。跨境电商崛起,意味着它的单量越来越小或者是快反速度越来越快,对于小作坊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小作坊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接受或者消化这些小量订单的需求。


36氪:跨境电商小单快反的模式和过去设计师品牌小单快反主要区别是什么?可能对于供应商的要求会有什么不同呢?


陈威廉:第一是单价越压越低、毛利越压越低。在电商崛起、国潮崛起的时候,品牌到华南也好、到江苏各地小作坊下订单。如果订单小的话价钱是由供应商定的,品牌没有话语权,人家给你报多少价钱你就得付多少价。而跨境电商所谓的小订单,建立在它本身就是一千、一万个独立设计师和品牌综合在一起的量,他展示给供应商持续下单的能力。甚至于因为要备货备原料,而把供应商绑定接下来一年、两年的生产能力,因为客户有这个订单的体量,再加上因为从供应链备货的角度来说,他们做了某些承诺,那供应商的话语权就相对下降了。


36氪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应对?


陈威廉:国内的供应商可以分成头部、腰部和底部三个类别。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这些小规模工厂如果有机会直接给某个大品牌、大跨境电商供货的话,它是相当被动的。可是如果这些工厂自身有些工具和技术,能够让他们主动地支配本身选客、获客、研发的能力,那其实就有可能从最基础、最原本的方式打破了所谓的死循环。


其实,比较被动的微供应商也是有办法整合的。比如说你可以想象有一个综合微小供应商和独立设计师、独立品牌或者独立营销商的平台。跳过中间平台环节,直接联系,让所有的供应链资源和环节平等地在一个平台上交易互动,这也是我们在市场上听闻到的一个趋势,并且3D技术正是这类平台的底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