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椒12元一斤、蒜苗35元一斤、菠菜8元一斤...”
最近,全国各地的网民都在讨论上涨的水果蔬菜价格,感叹什么东西都在涨,只有买的股票还在跌,今天的一百块钱,已经连菜都买不了多少了。
根据统计,世界各大经济体为了拯救疫情下的经济,都在2020年开展了刺激计划,特别是美国,计划印发,包括已经印发的美金就超过了4万亿。
而世界各国的外汇交易基本上都是用美元进行结算,也进一步冲击了物价。
2021年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是否会超过2020年2.5%,成为通胀严重的一年?
我们该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在物价上涨中看见新的机会?
我们先来听听单仁资讯集团董事长,央视凤凰特约评论员单仁博士的观点。
在一月份,央行公布了2020年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了2.5%。
这个数字没有超过央行预测的目标3.8%,可以被认为是稳定正常的通胀率。
但很多人都觉得物价怎么突然就高了?
这是一种延迟效应,物价的上升并不是由于现在的行为所决定的,而是过去一系列因素的积累。
2020年,全球各国都在印钞,中国M2同比增长了10.1%,钱是需要流通的,它们去了哪呢?
在过去,钱流进了房地产,而今天房地产投资红利已经逐渐落幕。
M2持续增发,各种消费品领域就成了一个好地方,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2021年,各类资产价格会趋于增长。
另外,我们在关注CPI的时候,还要看到PPI生产价格指数的波动。
PPI代表着生产环节的价格水平,CPI代表了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
尽管两者独立运行的可能性更高,但PPI的波动也反映了产业供应链供需错配、产业之间错配的情况。
无错配,不通胀,有通胀的出现,一定是发生了错配。
而PPI超预期反弹,环比达到了2016年底以来的新高,其中生产资料中的上游涨幅较高,下游制造业涨价较为温和。
像最近猪肉价格出现明显反弹,导致12月CPI超预期转正,就有着饲料价格的影响。
根据wind统计,2020年玉米供需缺口出现扩大,玉米库存显著减少,目前仅能够满足4个月的使用量,这对饲料价格的影响可能持续2个季度。
当然,错配也意味着套利机会。
对于投资而言,通胀往往风险与机遇并存。
合理、稳定的通胀率意味着市场能有效匹配供需,不存在套利的机会。
而意外、超常的涨价就表明存在着错配,无论是货币超发,产业内部供需错配,还是产业之间的错配,都是通胀前期应该把握的机会。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关注供应受限的上游产业链,像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这些行业的涨价最为明显。
从过去20年的经验来看,猪肉、鲜果、蔬菜价格的上行还将持续,CPI短期内将上行,但超过了3%,国家就会有应对的紧缩政策,所以全年还是会维持温和的通胀,PPI的走势也会维持前高后低,两者的高点都会出现在第二季度,后期会逐渐回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预期和准备。
那么,资深投资人,单仁行专栏作者宋子老师是怎么认为的呢?
出现通胀主要有内外两个原因。
1993 年价格全面放开至今,中国的通货膨胀成因包括需求驱动、供给驱动两类:
1、需求驱动型通胀。
一般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求导致,供需匹配的经济上行并不会引发通胀。
货币超发原因有两个:
一是央行为了配合经济增长任务时主动为之,往往伴随着房地产周期或基建投资增速上行。
二是在贸易顺差快速增长,央行外汇占款上升的时期。
2、而供给驱动型通胀,就包括了三种:
一是中国加入 WTO 至金融危机之前,出口部门增长快于国民经济整体所导致的结构性通胀,表现为 2001 年至 2008 年 CPI 的波动上行;
二是猪肉周期所导致的非平衡通胀,2004、2007、2011、2016、2019 共出现过 5 次;
三是去产能与环保限产引发的上游行业涨价,这是2016至2017年PPI(生产价格指数)显著上升的重要成因之一。
供需匹配的经济复苏不会加速通胀。
那么,需求会有通胀动力吗?
2021年中国供需都在内生修复,财政货币政策都相对克制,通胀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海外扩张性政策与存在供给约束的上游行业。
1. 当前国内需求不具备加速通胀的条件:
首先,2020 年下半年以来,我们货币政策是“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稳定宏观杠杆率”,信用扩张已经见顶(图 1);
其次,基建投资低速增长;
第三,房地产调控不断升级;
最后,居民消费与民间投资等市场内生需求正在恢复,但逆全球化与新冠疫情可能已经产生永久影响。
2. 海外流动性可能导致全球通胀率上行并外溢至中国:
美联储已经提高了通胀容忍度,并持续维持鸽派取向。
目前看2021年出现拐点的概率较低(图 2)。
海外宽松流动性将通过美元指数下行、国际资本流动、全球经济与贸易复苏等渠道推动商品价格的上升。
但应注意,2021年仍有两个因素可能形成美联储退出宽松的预期,是需要关注的风险:
一是美国疫苗进展在全球相对领先,可能在2021年7月完成有效群体免疫,经济得以强劲复苏,这会显著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通胀率上行;
二是2020年3月原油宝事件,原油期货价格暴跌到负数,价格下跌形成的低基数会在 2021Q2季度快速推升美国的通胀率,相比疫苗刺激。作用更大、更具决定性。
供给产生通胀的 4 个可能性
首先,通胀大家感受最明显的应该就是肉价、菜价,其中猪肉价格更为明显。
农业部预计生猪产能将在 2021Q2 恢复至猪瘟前水平,猪肉价格趋于回落。
但近期猪价反弹,主要反映饲料价格上涨、春节临近、疫情复发等因素,其中玉米等饲料供需缺口的影响可能持续2个季度。
第二,2020年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出口这些部门收入增速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可能扩大,会形成结构性通胀。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5年来,周期行业已经实现过剩产能去化和集中度上升,同时“十四五”时期至2035年,中国将持续降低碳排放水平,这会驱动能源与原材料的价格上行。
最后,原油生产方面,具有边际定价权的美国原油产能与国际原油价格高度正相关,但拜登的执政计划包括限制原油产能、发展清洁能源。
拜登也称,计划将美国政府的65万辆车全部换成美国本土组装的电动汽车。
这就会影响到油价的上行幅度了。
当然,不管是投资还是决策,就是要分析各种出现的可能性,然后做好应对预案。
我就和大家分享供需两方面通胀的可能性,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点点的帮助。
最后,我们来听听另一位企业家、单仁行专栏作者士老帽老师的看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感同身受的“钱越来越不值钱”,通常表现为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
这个变化,总是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移动,最后波及到流通领域。
受国家货币发行量加大的影响,这个从原材料到生产资料,再到生活资料的转移加大过程,就是通货膨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讲: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
我检索了历史上几次著名的通货膨胀事件,都论证了这一论断的正确。
第一次是一战后的德国。
因为战争赔款,德国大肆发行纸币,1919年到1923年,货币发行量从500亿/年达到5万万亿/年,一美元可以兑换42000亿马克,导致货币连纸都不如。
第二次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
在1991年到1992年一年的时间,俄罗斯物价水平上涨了26倍,需要一麻袋卢布才能买一台电视机。
第三是津巴布韦。
2009年以前发行的津元,250万亿津元才能兑换1美元。
以上事件告诉我们,计划高估了财政刺激对于需求的拉动作用,与市场低估了外力(比如疫情)对经济生产端的冲击力度,都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冯仑说:历史不是创造,只是重复。
世界范围,通货膨胀在所难免。
1、各国财政力度空前,钱实实在在流入实体经济,会真正拉升通胀。
2、逆全球化之下,关税抬升、制造业回流,也将推动长期通胀的上行。
3、拜登政府1.9万亿经济复苏政策之下,必将造成美元贬值,引发全球性通胀,无论是谁都会直接或间接的沦为牺牲品。
世界是平的,国内经济向好,难逃世界通货膨胀的覆辙。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没有准备充分就开始了。
人,最怕陷入一种得过且过的悲催状态。
你怎么办?
哪一个人的努力,不是有限空间作业?
一切有被刺破泡沫可能的经济,都是投机取巧。
你在什么地方?
无论怎样解读经济,需求侧的主要矛盾都越来越清晰:钱在自己手里会贬值,投资出去会亏损。
让钱生钱,就是“投资资产”而不是“投资负债”。
水涨船才能高,唯有不断攀升自己的认知,投资价值而不是投机取巧,懂得“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我所有”,才能够在一次危机过后,壮大自己,成长企业。
责任编辑丨罗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