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是创新还是挖坑,从15年到19年亲身经历者告诉你

2023-07-26 13:17发布

中国的影子银行包括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如新型网络金融公司;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如小贷公司;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如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


招商银行创新的影子银行 钱端 就是挖坑埋人影子银行是创新还是挖坑

2013年09月11日 02:59 国际金融报


创新,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就定为“创新:势在必行”,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中国影子银行近年来却备受争议。有观点认为,影子银行以跑马圈地式的野蛮生长为特征,规避金融监管约束,有可能成为引爆中国金融风险的“定时炸弹”;也有观点指出,影子银行因需求而生,且是金融创新的结果,对其治理不应“一刀切”,而应标本兼治。


规模天量


根据不同的定义和标准,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估值在两三万亿元至30万亿元之间


近年来,我国银行贷款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影子银行则发展迅猛。2013年以来,随着信托及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快速扩张,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陡增,房地产泡沫化与地下钱庄泛滥,以及银行业出现“钱荒”、贷款利率“松绑”,影子银行的话题再次被市场广泛关注。


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根据不同的定义和标准,各方对影子银行的规模测算也相差悬殊。金融稳定理事会去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约为0.4万亿美元(约合2.5万亿元人民币);但国内投行认为此数据偏低,有估算称其规模达15万亿至17万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正规银行体系的12%至13%;更有甚者,广发证券(14.070, -0.18, -1.26%)2012年12月1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阳光下的影子——中国影子银行分析》称,目前从广义信用中介角度测算的中国影子银行总规模应当在30万亿元左右。


市场上也有人认为,中国影子银行的估算结果基本为20万亿-30万亿元人民币。多位受访专家也对这一区间范围表示认同。目前估算方式主要是将社会融资规模中的表外融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民间借贷规模与私募基金规模直接加总。


“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信贷膨胀,之后2011年政府又开始收紧货币,房地产、基础设施、中小企业等亟需融资,但实体经济需求受到多种管制,大量资金需求走向非银行体系渠道,通过影子银行渠道解决融资需求。而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格,银行开始业务创新,将信贷资产表外化。此外,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发展,信托及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也快速扩张,加上投资者投资渠道有限,进而选择理财产品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风险几何


有专家认为,潜在风险高不可控;监管机构人士认为,风险完全可控,个别有问题,但是系统没问题


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有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影子银行潜在风险高不可控,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而有专家则表示,影子银行是对现有融资体系起到补充作用。


“影子银行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对监管规避的变相吸收存款。高息揽储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了期限错配的危险,对金融稳定造成了一定威胁。一方面,影子银行期限错配的业务模式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许多金融产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些设计放大投资者的风险。此外,大量银行信贷被转移到表外,其项目风险暴露后,最终还是要由银行、投资者来买单。”李义平指出。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相关的潜在风险,尤其是信托贷款和理财产品,主要分为四种: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和监管风险。


有业内人士近日表示,如果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大,例如达到30万亿元左右的量级,则会有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完全可控,个别有问题,但是系统没有问题。”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9月9日在深圳出席2013清华-新经济思维研究院国际研讨会时表示,不要把影子银行当成鬼来了的情况,中国的影子银行的质量和含义跟国外是不同的。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期表示,要重点管住影子银行三大风险。他表示,影子银行产品规模增长,是当前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隐忧,银监会要重点管住放大杠杆、期限错配和信用转换三大风险,具体而言,规范小贷公司、租赁、典当、网络融资等融资行为,严禁银行提供筹融资便利,管住交叉产品套利,控制资金投向。


尚福林表示,我国银行业虽然有风险隐患,但风险状况控制较好,影子银行风险可控。市场关心的平台贷款、房地产信贷、理财业务、信托业务和流动性等重点领域风险,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曾表示,对影子银行危险不应无视,也不应夸大,重要的是应把金融创新纳入审慎监管,同时废除一些不必要的限制。


怎样监管


对影子银行治理不能只“堵”不“疏”,而应标本兼治


影子银行不仅改变了传统金融结构,而且开始挑战监管体系和货币政策。有关专家呼吁,建立新型风险监管体系和完善金融调控手段已经刻不容缓。


随着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扩张,监管层重视其风险监管。有消息称,银监会正在对商业银行执行《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8号文”)的情况展开检查,检查情况于9月10日由银监会的相关部门汇总数据。不排除银监会根据汇总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进而细化8号文的相关规定,升级针对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防止其过度膨胀,中国人民银行近日也再次将目光瞄准信托贷款和理财业务。8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信托公司贷款信息将全面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对其提供信用信息服务。未来还将金融机构从事的委托贷款业务一并纳入数据库。


另一方面,目前业界呼吁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金融监管体系。现下,中国施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制度,而影子银行大多是横跨证券、基金、信托等众多行业,因此亟须建立一种联动机制,避免监管空白。


近日,国务院已同意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成员单位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必要时可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参加,主要负责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等。有受访专家乐观地认为,我国影子银行受到多部门协调监管,能进一步化解其风险。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第二届金融街(8.090, 0.11, 1.38%)论坛上表示:“防止监管套利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监管政策和规定的不一致相关。目前,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也有这种现象。”


她指出,重大的监管政策在出台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不同的监管当局对同类业务的监管政策应该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监管标准应该有相应的协调性。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监管部门从各自行业监管和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出台了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法规要求。对于其中有相互关联的一些政策和规定,都需要在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充分的协调和沟通,使之相互之间能够有比较好的衔接和一致性。


此外,业界认为,对影子银行治理不能只“堵”不“疏”,而应标本兼治。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日前在《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指出,“影子银行体系是整个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


他指出,国际上之所以重视影子银行监管,更多出于其特有的金融脆弱性特征,以及其监管套利行为和风险传染可能引发的金融系统性危机。


王兆星分析称,有一部分影子银行业务出于监管套利的考虑,带来额外的系统性风险积累和对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威胁,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监管安排加以弥补。但也有一部分影子银行业务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应予以肯定和保护。问题在于,这两种影子银行业务实际上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将其完全区分开来。


他表示,在监管实践中就要特别注意处理好金融安全与市场效率的平衡,既不能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放任自流,又不能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禁止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和有益的金融创新。这也是对监管者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监管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风险监测手段和应对能力。


在谈到如何从中国现阶段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监管体系架构出发,积极发挥影子银行体系重要补充与创新作用时,王兆星表示,要加强对其风险的识别和监控,增强其透明度和规范性,使其健康、平稳发展。


“创新”争议


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对现有融资体系的补充,还是监管套利,引爆金融风险的定时炸弹?


有分析人士指出,金融创新的两个主要脉络,一个是影子银行——银行理财产品之外的所有非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资金流动。其包括出自信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拍卖行等准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包括实体企业之间、居民之间的民间借贷。影子银行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有很多定义,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提供流动性创造信用的工具机制和市场。另一个方向是银行的影子——传统银行业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被统计为信贷的各种信用创造活动,这种信用创造活动同时会反映在银行的负债方,表现为货币的增加,从而增加流动性的功能,它与影子银行虽有差异,但实质却是相同的。


业内有专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子银行可能是近年来中国最大和最活跃的“金融创新”,这既包括银行自身的创新,如银行理财产品、票据融资、同业代付等,也包括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创新,如银信、银证、银基、银保合作的产品。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社会融资格局,拓宽了客户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提升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一定“好”的作用。


“影子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它具有金融创新所拥有的基本特征,当前可能会以银行理财作为表现形式,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可能会以另一种金融创新的方式出现。传统银行长期以来占有金融资源并分配金融资源,相对于资金需求者占有垄断优势。影子银行体系主要通过开发交易活动或提升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通过对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再构造,向经济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信用供给。影子银行体系可看作是非传统融资市场和非银行信用中介的创新。”一位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表示,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无疑是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产品难以服务的客户群体和需求类型,推动了不同金融机构和市场之间的竞争和融合,促进了我国金融的市场化进程。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曾表示,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监管非常多,比如非常低的存贷比、很高的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情况下,银行会用一些金融创新的方法来躲避这些严格的管制,同时利率的管制使储户在某种程度上仅能获得非常低的实际利率。如果银行没有创新,不能给客户很高回报的理财产品,存款会流向其他的金融行业。这样的状况下,影子银行变得非常活跃,也就成为应对严厉监管的一种金融的创新。


但是,李义平认为,“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金融监管的规避。为了应对日益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和流动性监管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将信贷资产向表外转移,变相扩大贷款规模。另一方面,用各类理财产品冲击利率政策性管制。此外,利用不同类型机构监管主体不同,制造跨行业机构合作进行监管套利。所以,影子银行不是金融创新,是变相吸收存款。”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影子银行或成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定时炸弹。由于缺乏监管,风险爆发的时间点无法预知,但在中国经济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影子银行的问题最为严重。


发展趋势:


未来增速或放缓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在未来几年仍会持续发展,但随着监管层的逐步关注,其增长的速度可能会相对放缓。


王兆星在上述撰文中也提及,影子银行体系不会消亡,但也不会再次出现危机前的急剧膨胀。最为可能的情况是,保持一个相对较低并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平稳增长。这意味着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安全的潜在与现实威胁将是长期的,对金融监管的挑战也将是长期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一种创新,影子银行的出现将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国际金融协会主席亚当斯在第二届金融街论坛上表示,“利率放开可以解决影子银行问题,现在金融创新在金融市场上大量的涌现,很多的金融服务,各种不同的产品层出不穷,都可以提供给消费者,无疑中国的行业将会寻求更好的方法,在今后几年获得更好的回报。”


李义平和朱海斌等多位专家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们认为,利率自由化如果能够加速推进,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目前影子银行中的一些系统性风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此外,接受采访的多位专家呼吁,金融创新要以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主。当前要把资金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最需要的地方,在促进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的同时,从源头上防范信贷资金被挪用,让资金切实进入实体经济。此外,实体经济的体制改革应该先于以放松管制和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