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票据套利的花式手段:外汇掉期用来套利会更难

2022-04-11 21:26发布

近期,由于票据融资规模大幅抬升引起人们关注起有关票据套利现象,这也引发监管和市场的高度关注。


今年1月,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增加5160亿元,同比多增4813亿元,且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同比多增1.56万亿元,新增社融规模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为3786亿元。


市场普遍认为票据数据激增的背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票据套利现象。


双赢的花式套利


按照要求,开具商业汇票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部分企业正是虚构了贸易背景来实施票据套利。此前第一财经发表文章《票据融资持续大增,套利并非易事》中提到利用结构性存款套利的方式。举例来说,一家企业先买入结构性存款,然后将这部分结构性存款作为抵质押品来签发全额保证金的银行承兑汇票,最后拿去贴现。只要结构性存款利率高于贴现利率,并且可以覆盖手续费,便可以赚取利差从中实现套利。


实际上票据套利的方式不止一种,一位城商行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利用外汇掉期的方式也可以做票据贴现套利。


掉期是指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即期外汇的同时又卖出同种货币的远期外汇。举例来说,即一家企业客户委托银行以本币交换一定数量的外币后,存入银行并用其作抵押开票,在未来的约定日期,以约定价格用外币反向交换同样数量的本币。在汇率市场波动空间足够大的情况下,若本币对外币贬值空间较大,待票据到期时外汇收益和存款收益之和,能够覆盖票据贴现成本,便可以赚取利差从中实现套利。


相较于上述结构性存款会获得存款利息收益,外汇掉期的方式可以获得外币存款利息收益外,还有汇率差的收益。但是难度更大,对汇率环境和判断要求更高。


但无论企业用哪种方式进行票据套利,“获利”都是双方的,即银行也从中有利可图。银行除了收取手续费和贴现利息,银行还可以通过票据贴现,完成小微企业与民企放贷的考核指标;同时用于开票的存款质押规模增大,能够帮助完成存款考核指标,减轻负债端资金压力。


风险自然选择


多位城商行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票据业务合规风险较大,因此许多银行还没有开展票据业务。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违规风险大的业务给银行本身带来的影响较难挽回。”


但选择做票据业务的银行,也是基于对票据业务合规风险和实体经济贷款风险的比较,选择了风险相对较小的票据业务。


据记者了解,对于银行来说,开票客户在银行做抵押所存入的金额,和贴现时的贷款额是相等的,所以风险级别就会低很多。


华泰证券李超团队在研究报告中指出,2018年起,表外融资受监管影响出现快速下行,2018年中稳增长政策、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放松,解决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逐步落地,如增加再贴现额度支持民企和小微企业等。为完成监管要求,在风险偏好修复过程中,相对于更长期限、风险更高的贷款,商业银行会选择风险低、期限短、上下游产业链清晰的业务开展,因此票据业务成为首选。


上述自然选择的结果都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票据融资回升。


在银行偏好的推动下,票据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从2018年6月的5.11%下降到2018年12月的3.84%。据统计,2018年三季度以来表内表外票据融资逐步回升,2019年1月新增表内外票据融资达8946亿元。票据融资的大涨事实上相当部分也是满足了民企和小微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


这样看来问题的症结在于,尽管央行一系列举措降低了融资成本,意在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但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仍没有解决,商业银行资产端仍面临民企违约、贷款不良率等潜在风险。


一位银行业内从事对公业务的信贷经理对第一财经表示,解决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是企业自身风险评估要过关。目前一些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央行降低了融资成本,但是银行并未降低风险评估的标准,导致资金传导受阻。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本身也是经营性企业,在风险把控上难以放松。


不过,一定程度存在的套利行为已经引起了监管的关注。2月25日,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称,“新增票据融资基本都是企业正常资金周转需要,都是有商品交易为背景,但不排除个别出于赚利差而进行套利。银行通过同业票据买卖进行套利是个别现象,我们在加强检查,如果发现这些资金完全出于逃避监管、完全套利、没有流向实体经济,将采取严格处罚。”